河北新闻网

农村食品安全更需强化监管

    ■本报记者 温 婕

    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我市部分农村地区不少消费者选择食品仍然以“价格”为主,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集贸市场“问题食品”大行其道,这些都给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小作坊食品集市“热销”

    9月8日是正定县新安村的集市,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很是热闹。在一个糖果摊位前,五颜六色的糖果、糕点、汽水等食品很受孩子们的欢迎。记者随手抓了几种糖块,发现这些包装精美的糖纸上既没有食品安全的“QS”标志,也没生产厂家等有效信息。

    在一个熟肉档前,记者看到猪头肉、猪耳朵、鸡、鸭等各式各样的熟肉制品不在少数。这些熟食大部分是露天摆放,摊主极力向来赶集的村民推销,“这些肉都是今天早上新煮的,来点吧?”这些熟食大部分是这些摊主自己小作坊的自制食品,卫生状况很难保证。不仅是熟肉制品,在一家自制“糕点”摊位前,两个老年人正在挑选月饼,摊主直接用手将月饼装进塑料袋中,没有口罩、没有手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疑似”名牌防不胜防

    记者在元氏县农民张海亮家采访,他随手打开了一瓶冰红茶招待记者,这瓶“康师傅”冰红茶从包装外观上没什么大问题,可是仔细一看,这瓶茶竟然是“康帅傅”牌的,若不注意观察,很难分辨真假。

    现在随着电视广告的普及,农民也知道买些电视里长放的名牌,看到有些东西跟电视宣传得差不多就买下了。结果一不小心就上了当:“康师傅”的饮品就成了“康帅傅”,“君乐宝”酸奶就成了“君东宝”,“华龙”方便面就成了“毕龙”。记者了解到,这些劣质“疑似”名牌产品让本就鉴别能力很差的农民更是防不胜防,而且这些产品并不便宜,农民往往是花高价购买了他们心目中的“名牌产品”,实际上这些产品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管理不当食品变质过期

    现在我市大部分农村,每个村里都有两三家小卖部,这些小卖部经营范围小到柴米油盐,大到种子、化肥、农药。在一家村级小超市内,记者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店的里侧存放着化肥和农药等生产用品,店外侧卖的则是酱油、醋、食盐以及冷饮等食品,食品与农药等农业生产用品混合经营,这也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此外,有的商品应该冷藏而没有冷藏,这些产品虽然从包装上看还未到保质期,但实际上已经发生变质,如果食用,就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同时,农村食品销售流转速度较慢,周转周期过长,存储条件差,有些商品过了保质期还未售出,而商贩为了利益,致使变质过期食品仍“堂而皇之”地摆在货架上出售。

    携手联动监管住各环节

    在大城市,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力量也在不断加强。而在农村,一方面是“有贱的不买贵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传统消费观念积重难返,另一方面却是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相关专家建议,农村市场分散,各部门应携手联动,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转移,把住食品原料、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同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签订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在农村食品流通环节中,应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王静超】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