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垃圾沟变身文化广场

    石家庄日报(记者 康乾)近日,记者来到矿区凤山镇张家井村采访。在毗邻该村村委会的村民活动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宜人的“文化广场”。篮球场、健身器材、长廊、花草等一应俱全。恍惚之间,似乎是置身于城市里的某个社区之内。

    “这里曾经是个垃圾沟,村民们的生活垃圾都倒在这里,又脏又臭。”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雪文的话让记者颇感意外。据他介绍,这个在垃圾沟上修建的广场有7000多平方米,村里投入了60多万元。同时,为了解决垃圾乱倒的问题,村里还修建了22个垃圾池。并按照300个村民配1个保洁员的比例,组建了一支分工明确、配置齐全的保洁队伍,全天候负责辖区内日常卫生保洁,做到了对村内垃圾的日产日清。

    “以前垃圾沟臭得真叫熏人,味儿大的时候都不敢开窗户。”谈起往事,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个个感慨万千。“俺们都戏称它是张家井的‘龙须沟’!”村民张海利打趣道。“除了垃圾问题解决之外,俺们村的道路也好走了。”50岁的李素娥接过话茬儿,“以前村里都是土路,现在主干道都修成了水泥路。小街小巷则铺设了青石板,漂亮得很。”

    变美的不仅是外在的环境,村民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样丰富多彩。拉花、腰鼓、社火、梆子戏一直以来都是该村的传统文化,但是在一个时期内,因为村内环境脏乱差、缺乏场地等诸多原因,参与者越来越少,日渐式微,走了下坡路。“以前俺们这些爱好者们也只能在家里过过瘾,成不了规模,很担心这些传统的东西后继无人。”42岁的村民张林以前当过文艺老师,热衷于这些当地传统艺术,在村里的腰鼓队、拉花队、秧歌队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自从修建了活动广场,村里又给增添了道具、服装,晚上还有灯光。人们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参加文艺队。”张林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文艺队发展到了9支,很多年轻人也参与其中,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使传统艺术得到传承的同时,又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增添了很多新的东西。

    采访得知,该村改变的不单是昔日里的那条“龙须沟”。“你看,那里以前是个荒废的工厂。”在村民活动广场上,张雪文用手指向不远处4栋7层高的居民楼对记者说,“村民搬进楼房后,做饭取暖用的都是天然气,干净又省心。”在已经搬进新房的村民张勇鹤家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与城市里一样的现代化家庭。“以前烧煤烧柴,现在壁挂炉一开,什么都不费心了。”35岁的张勇鹤的脸上写满了憧憬,他笑着说,“俺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河北新闻网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田士威】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