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新闻中心

追记湖南石门县扶贫战场的石家庄老兵王新法

2017-03-01 09:34:57 来源:石家庄日报

石家庄人王新法,一名退伍老兵。2013年,他不远千里从石家庄市来到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六塔山下的薛家村。

四年来,他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然而2017年2月23日,作为薛家村“名誉村长”的王新法,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肌梗塞,在薛家村不幸离世,石门县万名群众泪别这位昔日的“名誉村长”,王新法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忠诚。

军人情怀

铸就迎难而上的精神

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王新法早年参军,后转业到石家庄市公安局,2013年7月退休后,他与妻子及一帮志同道合的战友多地考察,找到了“山好、水好、人好,就是条件不好”的贫困村——薛家村。他们决心通过努力,帮助这个土家族山村改变落后面貌。

王新法是典型的行动派,确定了扶贫地点,他就毅然带着自己的所有积蓄60多万元来到了薛家村。

回忆起王新法刚进村时,很多村民都怀疑这名外乡人的动机。怎么会有人不远千里来这个山沟沟里义务扶贫,是不是骗子?

面对村民初期的不理解,王新法自掏腰包为村里低保老人牵电线,购买节能灯、烤炉分发给困难家庭,通过实际行动逐步改变村民的看法。

然而真正改变村民看法,将“外乡人”的称呼变为“名誉村长”, 是因为2014年初,以王新法为首的“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投入70多万元,在薛家村六塔山顶建立“山河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寓意“烈士回家,山河圆梦”,为战争时期牺牲在周边的烈士立墓碑,并在“山河圆”划定区域免费为村民提供生态殡葬。

通过多次接触,村民们逐渐打消了对这名外乡人和他团队的质疑,还推选王新法当上了“名誉村长”。

3年多过去,“名誉村长”用扶贫实效赢得各类荣誉,成了当地的名人,但仍有人对他义务扶贫感到不解。今年1月,王新法获得了感动常德十大人物称号,在颁奖典礼上,王新法专门谈到了自己和“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来到薛家村义务扶贫的原因:“因为我们是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因为我们是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军人!我们的目标不只是一个村!”

身先士卒

名誉村长赢得村民拥护

在薛家村3年多时间,“名誉村长”王新法带领他的团队花自己的钱,干实实在在的事,修路、架桥、寻找水源时永远身先士卒。组织村民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从发动到规划,从聘请专家传授技术到组织实施,从市场营销到打造品牌,他无不亲力亲为。

村民唐德成还记得,一次修桥期间,王新法每天六点多就叫大伙出工。清晨农活较多,大家不一定能够及时赶到工地,但他一个人也能干得热火朝天。

“虽然他是‘名誉村长’,但始终在一线,带领大家干。他一个外乡人,出钱买材料,还带头干,我们当然要跟上。”唐德成说。

薛家村的乡亲们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在短短的不到四年时间里,王新法和他的团队带领村民拓宽村道十多公里,架设桥梁六座,修建山道五公里,还把水泥路修到了三十多户村民的家门口。尤其是带领开发的生态茶园,使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不到两千元,突破了六千元。

薛家村安家片村民白梅芳对王新法赞誉不已,“俺活了63岁了,就没看到过有这样的人。”这里没修桥之前,每次孩子们上学都要脱了鞋赤脚趟河过去,遇到大水的时候,还要动用铲车接送过河。

2014年底,为修这座桥,王新法住在白梅芳家里一待就是20天,起早摸黑,没日没夜,附近的群众纷纷义务出工、出料,交通部门预算造价18万元的桥梁仅用3.3万元就修起了。

村民田文楚说,王新法“没有半点自私”,任何事都首先考虑老百姓,所以他提出什么事大家都是无条件支持。

受“名誉村长”实干精神的感召,村里修路、修桥的义务工多了;村民房屋、土地影响了村级建设时,无偿让出的多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村里,捐资支持村里发展的多了。

在王新法的带动下,薛家村的村民开始自发参与村庄建设。村里新建的五座桥都是大伙自己动手修建的,一共花费了外面一座桥的钱。用当地人的话说,“如果不是‘名誉村长’这么带着大家干,怎么能用一座桥的钱建五座呢!”

2015年,王新法义务驻点扶贫的感人事迹开始广泛传播,组织上也给予了王新法诸多肯定,他先后获得“中国助人为乐好人”、2015年度“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候选人物、常德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7年2月,王新法的事迹也在燕赵大地被传颂,他也获得了“河北好人”称号。

大地无言,青山作证。走进薛家村,每个人都会为这里崭新的面貌而兴叹,为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串串故事而感慨,更会为王新法那种一心为民艰苦创业、扶真贫真扶贫,矢志不渝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精神所感动。花甲之年,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王新法却奔波千里扎根山村,致力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青山依旧

壮士身死精神长存

2016年,薛家村退出省定贫困村,并被评为湖南省文明村镇。正当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更多新机遇时,王新法却倒在了扶贫一线。

王新法在村里规划设计的第六座桥即将开建。考虑到这座桥可能会占用村民张昌国的地,2月23日上午,王新法来到他家“做工作”。张昌国爽快地答应了,称建桥是大好事,“想要哪里就铲哪里”。

当天中午,在回去的路上,王新法遇到村民陈家中,还提醒他24日村里要开会商量建桥事宜,争取尽快开工。

谢淼回忆,王新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与她谈建桥事宜:“时间不等人,来雨水是非常快的。”随后不久,他突然倒地失去意识,经抢救无效离世。

2月26日,是石门山城数万名干部群众泪别王新法的日子。这一天,殡仪馆里一首低回的歌曲《送战友》,让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们无不悲痛揪心。

“燕人重义,一腔碧血肥湘土;楚天多情,满目红云载雄魂。”大幅挽联,寄托了人们的无限哀思,道不尽的是对王新法的深切缅怀。

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学校里的学生来了,村民代表来了,各级干部来了。上万人聚集在殡仪馆,悼念一位从河北来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的退伍老兵——王新法。这场景,在石门县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王新法的“回家”路,从石门县城到南北镇薛家村,全程150多公里,途经10个乡镇100多个村庄。沿途的集镇、村落,都站满了自发前来送别王新法的乡镇干部、村民、学生。他们扯着“共产党员的楷模、扶贫帮困的义士”等挽联来表达哀思。

王新法累倒在扶贫路上。他的归宿地成了最大的纠结。亲人们想让他叶落归根,而当地乡亲却苦苦挽留,要将他葬在六塔山上。女儿王婷听说80多岁的老支书林昌义准备带领100多名乡亲要来县城,请父亲“回家”。王新法生前曾说过,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留在薛家村,亲眼看到当地的农民富起来。家人遵从了他的遗愿,将他送回薛家村“山河圆”,永远长眠于这片热土。家人说,这里有他未竟的事业,这里的乡亲都是他的亲人,长眠在这里,他不会孤独。王新法走了,他的事迹和他的英灵一起,将长留三湘大地。(记者 岳金宏)

责任编辑:王春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