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语境下吴桥杂技艺术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7-09-26 09:36:31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在何处?我理解当首推以文会友。所谓交友以利,不如交友以德,而“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凝结着情感,文化传递着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作为新的时代课题,把文化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全民族树立起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使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展露出新的气象。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内外两个维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肩负的崇高使命;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实践,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方案。正是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圆梦之路,也是推动世界发展之路。那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吴桥杂技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使命,选择何种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令人瞩目的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于9月29日正式开幕。在第十届国际马戏论坛上,将邀请国家部委领导,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共同研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走向,共商杂技艺术发展大计,共建国际文明交流长廊,把中国故事讲述好,让中国精神广为传扬,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精神能量与文化动力。为此,石家庄日报特邀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就相关议题做署名文章,从吴桥杂技的文化内涵出发,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谈对吴桥杂技艺术和产业发展的思考。

技近乎道,吴桥杂技艺术之花长盛不衰

中国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而吴桥杂技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吴桥杂技由“角抵”萌芽,经汉朝交融发展,至明清成熟精湛,再至近代繁荣昌盛,终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吴桥杂技始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从未间断艺术传承,不仅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一份记忆,更因包涵了民俗学、戏剧学、音乐学等多学科、多门类文化艺术精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审美底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桥杂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左传》有言:“国于天下,有与立焉”,燕赵大地不尚浮华,尤崇实际,铸就了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旧时杂技属于下九流,民间艺人也被称为“耍把戏的”。为了生计,吴桥艺人勤学不缀,吃苦耐劳,在四海为家、行走天下的过程中,展示了自强不息、埋头苦干的燕赵风骨。作为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尚和团结”“勤劳勇敢”“尚仁重义”的燕赵精神广为流传。对于吴桥人乃至河北人而言,吴桥杂技已经不局限于一种生存方式,更体现出一种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

吴桥杂技名片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自古以来,文化的传播、影响和感召,依靠的就是其超越语言、跨越国界、沟通心灵的情感认同。纵观历史,从古丝绸之路开始,中国杂技就走在了东西方交流的前列,成为最早的文化交流范式之一,并一直延续至今。至明末清初,国门大开后,吴桥艺人们走出国门,有的沿古丝绸之路北上,有的南下南洋。据考证,在此期间孙福友和他创建的“中华国术马戏团”、孙凤山和他的“北京班”、“四大金刚”张献树父子等吴桥杂技艺人,活动遍及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长期从事国外演出,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杂技文化,开拓了通过杂技了解中国、知道吴桥的文化交流窗口,造就了“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的佳话。

自1987年,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石家庄成功举办伊始,敢于“走出去”的吴桥杂技人,终于有了将各国杂技艺人“请进来”的机缘。尚义好客的燕赵儿女,向全世界的杂技艺人们发出邀请,与国际杂技同行共享节日盛宴,形成了“融合”“进取”“创新”的生动场面。时至今日,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已成为与摩洛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世界马戏节齐名的“东方杂技大赛场”,既是一场集国际顶尖时尚、创新杂技技艺的艺术盛会,也是一个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世界舞台。

相通于心,担当“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使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坚持文化先行。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吴桥杂技,必定能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异彩,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文化自信。

吴桥杂技是跨越语言的文化使者。杂技因注重身体、力量与美的展示,不用语言而能跨越语言,以无声胜有声。吴桥杂技直通人心、雅俗共赏,不仅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有一手”的演员规模,更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乐意瞅”的观众群体。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上,吴桥杂技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有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精神。它一定能够不辱使命,在“一带一路”舞台上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传承中华美学,传播中国文化,成为最适宜担当增进交流、促进合作、实现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

吴桥杂技是跨越时代的文化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从历史中走来的吴桥杂技,秉持“以天为则、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彰显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其“志于道”的文化哲学、“据于德”的文化精神、“依于仁”的文化价值和“游于艺”的文化涵养,作为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载体,既继承了民族传统,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最能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递到全世界。

吴桥杂技是跨越国界的文化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吴桥杂技之所以能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名片,核心要素是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吴桥杂技坚持中华美学“和”的核心追求,具有中华美学的四大基本特征,即崇尚崇高的精神境界、浪漫现实的创作手法、文质兼美的美学标准、德艺双馨的价值理念,在中华美学视角下,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即坚持反映时代精神,涵养艺术风格的创新规律;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规律;坚持进入表现“中国精神”层面的弘理规律;坚持既通过生活的体验发现艺术,也通过艺术的实践提升技巧的进艺规律。同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注重表现“三个统一”,即天、地、人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情、意、境的统一。

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机遇中,我们要通过包括吴桥杂技在内的各种文化名片,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积极加入到文化交流的大合唱中,努力唱响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太平”的主旋律。

善作善成,迈出产业发展的新步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政策的引领作用,着力存“善念”、兴“善政”、创“善举”,坚持善始善终,推动吴桥杂技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着力存“善念”,主动更新观念,树立文化生态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传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精心策划展览展示活动,充分展示吴桥杂技文化的魅力。坚持在开放中保护。以博大胸怀和开放精神与世界杂技文化沟通交流,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坚持在创新中培育。对河北丰富的杂技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开掘和利用,不断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坚持在包容中涵养。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相互借鉴,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坚持在传播中弘扬。积极参与世界杂技文化对话与交流,主动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着力兴“善政”,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杂技产业化发展。为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整体规划,我们编制了《河北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其中,明确提出提升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品牌效应,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力推动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交流,加深理解、相互尊重,在增强“一带一路”建设文化认同的同时,不断推进河北杂技产业化发展。

着力创“善举”,积极创新举措,构建文化+和+文化新模式。对此,我们不仅要做好加法,还要更善于做乘法,推动杂技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譬如杂技文化+科技,就是通过现代舞美科技和河北特色文化元素的运用,丰富杂技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杂技文化+旅游、杂技文化+餐饮、杂技文化+创意等,都是通过与其他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经济发展新热点。

一纵万里目,正是扬帆时。让我们乘杂技艺术之船,以文相会,以德相待,同舟共济!(王离湘)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