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河北日报省会专辑

【砥砺奋进的五年】石家庄:跨越发展 蹄疾步稳战犹酣

2017-09-26 11:49:49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石家庄美丽的主城区。

鹿泉光谷基地。

五年回望,石家庄市砥砺前行,在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征程上不断实现新跨越,石家庄市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机遇,结合自身资源,把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作为发展主引擎,经济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幅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美好画卷,缓缓铺开。

截至今年6月底,石家庄市共签约京津项目260个,累计拟引资金3862.91亿元,目前已引进资金752.58亿元。

2012年到2016年:石家庄市生产总值由4500.2亿元增加到5857.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由573.4亿元、272.3亿元,增加到845.3亿元、41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3673.3亿元增加到5916亿元,投资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10.9:48.6:40.5,调整到“十二五”末的9.4:45:45.6。

2016年,市本级安排各类扶贫资金4.6亿元,各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都超过了当地公共财政收入的1%。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实现了27.3万扶贫对象脱贫。

“利剑斩污”效果显著:石家庄市PM2.5排放累计减少5030.2吨、PM10减少5552吨、二氧化硫减少10168.5吨、氮氧化物减少12801.2吨、挥发性有机物减少14703.2吨。

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30亿元开展植树造林。

在对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

由北京中关村统筹建设的正定科技新城正在崛起;天津银行、海淀创业园众创空间等一大批京津产业项目落户省会;三地“一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

几年来,石家庄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深化与京津对接合作,在对接与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为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九月金秋,位于省会东北方位的乐城·国际贸易城每天顾客盈门,来来往往的客户不时冒出几句京腔。“我今天已经接待了四拨北京客户,第一拨来自北京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二拨是百荣世贸商城的,后两拨都来自丹陛华小商品市场。”商铺销售顾问黄勇说。

乐城·国际贸易城是一个220万平方米体量的商贸综合体,一期每个商铺以30平方米为单位,共有5万多个商铺。现已完成服装城、皮革城、进口商品城等场馆建设,与北京“大红门”“动批”等批发市场签订了转移协议,北京商户拎包即可入驻。

在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这里将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及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打造继上海、北京、西安之后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第四极。

据石家庄市投资促进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石家庄市共签约京津项目260个,累计拟引资金3862.91亿元,目前已引进资金752.58亿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要先行。近年来,围绕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石家庄市推进建设了区域路网全覆盖、公交地铁一卡通、航空枢纽建设等工程。如今,从石家庄乘高铁1小时20分钟到北京,一个半小时到天津,省会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同城化”效应已经显现。

随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推进,石家庄市也在对接与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石家庄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500.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857.8亿元,年均增长7.9%,占全省比重由16.9%提高到18.4%。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由573.4亿元、272.3亿元,增加到845.3亿元、41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2%、10.8%。固定资产投资由3673.3亿元增加到5916亿元,投资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转型升级中迈出新步伐

10.9∶48.6∶40.5,9.4∶45∶45.6——这两组数据,分别是2010年与“十二五”末石家庄市三次产业的比重。

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是石家庄市上下戮力同心调结构转方式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日益优化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增一减间,石家庄市加快转型、绿色发展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常山纺织、石煤机等老石家庄人心目中的传统企业,近几年正在经历一场提档升级的蝶变。

去年11月底,总投资80亿元的常山股份云数据中心和纺织优化升级工程,举行了奠基仪式。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78亿元、利税23亿元。现在的常山股份,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纺织轻工企业。纺织和软件,成了常山股份的双主业。

近年来,石家庄市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抓好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去产能,积极支持传统产业不断创新改造,加快迈向中高端。

以水泥业为例,位于鹿泉、平山等地的水泥企业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产能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数十家生物制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企业。

伴随而来的是综合能耗连年下降,鹿泉区今年同比下降18.5%,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1%,而单位电量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0.41元提高到2016年的2.49元,累计增长507%。同时,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鹿泉区休闲服务、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四大新兴产业税收占比达到77%,实现了“转型不失速、发展上台阶”。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近年来,石家庄市上下坚持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方向,连续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扩张新兴产业规模,助力新兴产业早日挑起发展大梁。

实现转型升级,优质大项目是支撑。石家庄市紧抓行政区划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开展小团体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争取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同时,拓展对外合作、产业对接,借助石洽会、正博会、石家庄产学研联盟等平台,走出去、请进来,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目前,格力电器、欣意电缆、中博新能源汽车、可口可乐等新招引项目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壮大;君乐宝乳业、中车石家庄产业园、中行通飞等“老牌”本土企业,借力新项目,再写新篇章。

走出一条稳定脱贫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启动了一场精准到人的合力攻坚。5年间,累计实现了27.3万扶贫对象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脱贫工作机构“最强阵容”。

2016年2月24日起,石家庄市又相继成立了由46个省直单位、185个市直单位和353个县直部门组成的584支驻村工作队,1752名机关工作人员进驻到贫困村,成了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前因为没有稳定的致富项目,心里没底。今年俺家2亩地的苹果树进入了盛果期,还有3亩多地的花生,少说也能收入两万多块钱。能稳稳当当挣钱,谁还愿戴着‘贫困帽’,早就想摘了!”行唐县东安太庄村村民刘战区说。

到今年初,东安太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由2014年的309户降至43户。8月17日起,全省启动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后,该村又有21户主动放弃了贫困户申请。剩下的22户,只有5户是一般贫困户,其他都是属于符合政府兜底保障的低保户、五保户。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对此,石家庄建立起严格的建档立卡制度,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要求,对贫困对象进行反复识别、筛选,多次“回头看”“挤水分”,努力聚焦真正的贫困人口。

同时,该市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保障机制,人、财、物向贫困地区全面倾斜,特别是在扶贫资金保障上,形成了专项资金、涉农整合资金、金融贷款多力合一的局面。2016年,市本级安排各类扶贫资金4.6亿元,各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都超过了当地公共财政收入的1%。

“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下好‘精准’这盘棋,确保扶贫措施务实、工作推进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坚持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落细,特别是要聚焦深度贫困村,确保到2020年石家庄市4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15.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石家庄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就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更是石家庄市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行动。

建设青山绿水的美丽家园

2016年1月17日,石家庄史上最严厉的一次大气污染防治集中行动——“利剑斩污”行动,在石家庄市范围内迅速展开。

在这次行动中,钢铁、水泥、焦化等11个行业的1543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全部实行停产、限产措施;石家庄市114个露天矿山、30家砂场、825家石材加工企业、67家钙镁企业、139家搅拌站、779个施工工地等全部关停治理……

“利剑斩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石家庄市PM2.5排放累计减少5030.2吨、PM10减少5552吨、二氧化硫减少10168.5吨、氮氧化物减少12801.2吨、挥发性有机物减少14703.2吨。

这次行动只是石家庄市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所采取的众多举措之一,体现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保障群众健康的决心和力度。

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和能源结构问题,加之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石家庄市的生态环境脆弱。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面对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升环境质量。

强力治污的同时,努力做好植树造林的“加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掀起了一次次园林绿化建设热潮。仅在2016年,城区就新增绿地890万平方米,石家庄市形成了以街道、河系绿化为网络,以庭院单位和居住区绿化为依托,以公园广场建设为亮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

在抓好主城区绿化完善和改造提升、主城区周边环城生态绿化工程的同时,石家庄还在石家庄市范围内全力打造重点绿化建设工程。近几年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130亿元开展植树造林。2015年11月,石家庄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河北省唯一的一座“国家森林城市”。

治污植绿的同时,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手笔开展了水污染治理和引水造景工程,推动石家庄市水环境全面改善。

通过启动洨河综合整治工作,2013年6月19日,经历千年沧桑的洨河,重获新生;2014年5月,又开展了汪洋沟综合整治工作,使这条长年污染的河流,再一次实现了河畅、岸绿、水清。

在滹沱河市区段完成治理之后,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按照“让太阳照在滹沱河上”的美好愿景,于2016年全面启动了滹沱河下游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被污染了多年的滹沱河,再一次荡起清波,亘古长河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生态建设工作的强力推进,省会大气质量出现持续好转,市域主要河流水质稳步提升,整体环境质量有了实质性改善。(记者王峻峰文、张晓峰摄 通讯员靳晓磊、郝子朔)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