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区县新闻

赵州“常平仓”

2018-01-02 10:46:25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翻开《光绪赵州志》州城图,在州署左下方标有一地名“常平仓”。何谓常平仓?顾名思义仓库也,实为州署粮仓。赵州常平仓由来已久,明代原称“预备仓”。据明代《隆庆赵州志》载,“预备仓在州治东南一里。旧有二,一在西门内名西仓,弘治十年知州张清因西仓地下常被水湿,乃于今东仓右辟地十七亩移置之”。又据清《光绪赵州志》载,“预备仓在州署东南里许,旧有二仓,西仓不可考。今存者康熙十二年知州祝万祉重修之东仓也,后改名常平仓。”

据考证,早在西汉宣帝时代就建立了国家储备粮库,当时就称“常平仓”。其作用为谷贱时加价买进、谷贵时减价卖出,平抑物价,以便利民众。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春,掌管农业的主要官员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书朝廷说:近几年连年丰收,粮价低廉,“农人少利”,所谓谷贱伤农。而过去传统的做法总是每年经过漕运从关东(函谷关以东,今河南、山东)运400万斛的谷物供应京师,动用劳力大约六万人。是否可以改变这样的做法,趁粮食丰收从距京师较近的三辅(陕西中部),弘农(河南灵宝),河东、上党、太原(以上三郡俱在山西省中南部)等郡购买谷物,满足对京师的供应,可以省去一半以上的漕运费用。他还建议,沿边郡县都应该修筑粮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民便之”。耿寿昌也因此被赐爵“关内侯”。

以后历代多实行此法,以利于民。宋代也实行“常平仓”。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夏,大旱加蝗灾,接着又大雨成灾,反而“京畿谷贱”。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宋太宗赵光义指派有关部门官员在粮食丰收时,“增价籴贮之”。待荒年歉收,再减价卖出,名曰“常平仓”。这一办法,在宋代成了常规制度。

清代康熙后也实行“常平仓”,清代末年由于战乱,常平仓废。民国初年,赵县中学前身赵州中学堂由文庙迁常平仓旧址,历经百年,在常平仓旧址上几经扩建形成了赵县中学现有规模。常平仓旧址应以赵县中学大门向四周延伸,北至苏家街,南至旧家院,西至围墙西,东至教学主楼东,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复校初期的范围。

时代变迁,常平仓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虽然不是研究历史的专家,但是对古代的常平仓有所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赵振和)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