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科教文卫

六旬老人爱写作 “写活”家乡人和事

2018-01-18 11:32:32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侯福顺经常骑着摩托车下乡采访。

侯福顺2018年64岁,从石家庄液压件厂退休后,住在石家庄市广合小区。他是个闲不住的人,12年来,他酷爱新闻写作,到处发掘线索,宣传家乡井陉县。这些年,他骑坏了3辆摩托车,在省内外媒体发稿2000余篇,不折不扣地成为家乡的“宣传代言人”。

从小就喜爱写作

写作,侯福顺从小学一直坚持到退休。

读小学时,侯福顺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宣读,有时抄在教室后边的黑板报上。读高中时,他在学校宣传组,编写校园内的两块黑板报。进入工厂,工作与文字不搭边,他仍然参加报道组写广播稿。那个年代文化生活贫乏,厂里组织文艺活动,他还编过相声、三句半和对口词。

改革开放初期,他写的一篇文章参加哈尔滨的征文活动,获得一等奖,奖金200元,那可是他当时月工资加奖金的两倍还多。组委会特意来到石家庄,送来证书和奖金,还给他照了相。那次获奖使他悟到,在写作时,积累是基础,构思是灵魂。

2006年侯福顺退休后,在一家游泳馆当经理。一年后辞职,闲在家里学习电脑和照相技术。7天时间他就学会了电脑打字,还自学了电脑的基本文案,他脱离了纸稿,常在电脑前“爬格子”,享受写作的乐趣。

他专写井陉新闻

虽然居住在石家庄,可侯福顺写的大部分是井陉县的事儿。“我原籍灵寿,生长在井陉,家乡朋友多,‘线人’也多,写起来得心应手。”他说,井陉是千年古县,又是红色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的主战场,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也造就了这里人才辈出,这些都成为他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

井陉县有600多个自然村,他去过300多个。一些偏远的山村,道路崎岖难行,他上山下乡采访,骑坏了3辆摩托车。12年来,他练出了过硬的驾驶技术,还学会了修车,他自豪地说:“一般的山路上,我都能平稳驾车。”近两年,路上行驶的车辆越来越多,在家人的建议下,他改成了搭乘公交车出行。

这些年,侯福顺写过许多井陉县红色历史的稿件,如《井陉孙庄:大山深处的红色摇篮》《700座纪念碑藏身小山村》《百团大战纪念馆成为历史见证》《徐达本给井陉三个山村安电灯》《我家驻过抗日县政府》《刘邓首长在井陉吕家村》《井陉煤矿:抗日英雄钮海峰》等,为宣传井陉红色历史做了很多努力。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总有着眷念之情,我也不例外。”侯福顺说,他早已把井陉当作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红色历史深深印刻在他的心里,别人提起,他便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十几年磨一剑

侯福顺最爱写井陉人物。他说:“在我的心中,乡亲们的故事最闪光!”

这些年来,他采写的《残疾兄弟联手,荒滩绿洲》《张益通,办流动学校教书画》《郝承先为乡亲放露天电影》《仁医崔建华,为村民看病不收钱》《邢爱斌:15年写成百家姓诗谜》《高恒:井陉矿区的根雕奇人》《赵润生的秸秆传奇》《井陉好人韩金贵,傻事做了30年》《梁计文:24年义务守护千年古塔》等文,报道了井陉县百余名正能量人物。“身边朋友都笑称我‘侯厂长’,意思是‘一座名人加工厂’。”侯福顺说。

侯福顺熟悉井陉的风土人情,他的描述还原能力很强,文章纯朴简洁,开门见山,爱用动词,很接地气。每天晚上,他都在灯下整理采访笔记、敲键写稿。随着他发稿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井陉县许多人成为他的铁杆粉丝读者,称赞他:“写活了家乡人、家乡事儿。”

他用汗水和心血,在省内外媒体发稿2000余篇,近百篇获得各项奖励。

侯福顺总结退休后的生活:“我的感受是苦与乐并存,活得有质量、有价值。”记者问他今后的计划,他说,我酷爱写井陉新闻,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会继续写下去。(记者李莉雅)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