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社会民生

范文杰:家乡故事写不完

2018-03-01 11:04:39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他年过八旬却依然笔耕不辍,家乡平山的红色历史、好人好事等都是他的写作内容。他说,家乡的故事还有很多,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写下去。

范文杰2018年83岁,是平山县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的爱好是写作,并且一直坚持至今。

工作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基本上每周都有作品。退休后,写作成了他的“主业”,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不能说24小时都在写作吧,但最少一天一半时间我都在写东西。”范文杰说。

不打麻将,不下象棋,他经常骑自行车或坐车带着干粮水壶下乡采访,晚上在电脑前击键至深夜。他每年发表文章百篇左右,并不断有头版头条见诸报端。2017年,他在《石家庄日报》《燕赵老年报》《百年潮》《中国老年报》《文史精华》《老人世界》《档案天地》等19家报刊发表文章83篇,在人民网、新浪网等发表文章20篇。

范文杰的文章,写的都是平山县的红色历史和好人好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记录和留下家乡的故事”。2017年,他抓住中央工委移驻西柏坡70周年、石家庄解放70周年、平山团组建80周年、王昭诞生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先后撰写了《西柏坡中央大院的变迁》《中央气象局在王家沟》《难忘平山团》《亲历解放石家庄》等,受到了编辑们的青睐,多家报刊争相刊发,而且刊登的版面大、篇幅长、社会效果好。“看到自己的作品刊发,我心里特别幸福。”范文杰说。

一年刊发百篇文章,说起来简单,写起来麻烦,几乎每篇文章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西柏坡中央大院的变迁》这篇5000字的文章,就是范文杰几十年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也是一篇调研成果。西柏坡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每天游人如潮,高峰时达一万多人。包括讲解员在内,许多人都误以为这里就是毛泽东等人当年居住过的中央大院。其实,这里是仿照旧址开辟的一个新院。原址已于1959年被岗南水库淹没,新院面积小,建筑物少,如同浓缩了的一个景点。

西柏坡是范文杰的第二故乡,他对这里非常熟悉。1949年3月中央从西柏坡迁走后他即在这里读师范,后任过西柏坡完小校长和西柏坡公社党委书记。亲历了中央旧址原貌、西柏坡搬迁、中央大院复原、陈列馆建馆、纪念馆开馆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各个历史阶段,是西柏坡的活字典。他感到自己已年逾八旬,有必要把这段历史写成文章传给后人。几年前,他就绘制了西柏坡中央旧址示意图和西柏坡周围示意图,去年他又查阅了相关数据资料,构思了数月,反复修改了10多次,终于使文章见了报。此文一刊登,即受到了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和好评,许多报刊网站纷纷转载,许多领导、同行、学者索要文章图片,范文杰还到西柏坡纪念馆为讲解员现场讲解。

《难忘平山团》与《亲历解放石家庄》的创作也很不易。两篇文章的口述者范明堂是“平山团”的老战士,2018年已经97岁高龄。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耳朵也有点背,居住在距平山40公里的鹿泉区。范文杰一次次地坐车前往拜访,点点滴滴地采访梳理,又修改多次,才写成了这两篇文章。

范文杰自称“写作狂”,写起文章来如痴如醉,击起电脑键盘就欲罢不能,甚至走路睡觉也在思索。有时为了一段话、一个词,他会熬到凌晨,也会半夜起床修改。每一篇文章用邮箱发走后他都如释重负,文章发表后他的快乐心情更是溢于言表。2017年春节,范文杰写了一副春联:“八旬翁躬耕陋室身忘老,百篇文见诸报端慰心田”,这就是他创作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范文杰的文章影响面广,粉丝多。平山有一位老教师寻找了3年多,终于见到了范文杰,两人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畅谈了半天。灵寿与行唐的两位陌生同行,先后慕名到范文杰家中拜访,探讨其写稿秘诀。范文杰淡淡地说:“我和大家一样,主要是多深入采访,多撰写修改,大文章一次采访完不成,就采访多次,《难忘平山团》和《西柏坡董必武的老房东访谈录》等文就是采访了多次,修改了多次才见报的。”他说,写作多年,他的体会就是:眼睛向下看,处处有灵感。瞄准大气候,抓住大事件。腹稿巧构思,文稿改三遍。短文发小报,长篇大报刊。

“平山是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文化有很多,平山人民热情朴实,好人好事也有很多。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坚持写作,写出更多的平山故事。”范文杰说。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