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社会民生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2018-03-06 10:32:41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也被称为二月节,顾名思义就是农历二月的节日,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2018年的惊蛰就出现在正月。古人云,蛰者,藏也。寒冷的冬天,昆虫、小动物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描述惊蛰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大地回暖,春雷乍动,万物重生,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在一些地方,惊蛰这一天有吃梨的习俗,取其“惊蛰吃梨,疾虫远离”的美好寓意。因“梨”与“离”谐音,故而梨在乡间带有许多禁忌,许多节日里是忌讳吃梨的,比如在象征阖家团圆的中秋节、除夕,家中的桌子上是不准摆放梨的,怕“离”的晦气冲散了家人团聚的喜气。不过,惊蛰节气却是要吃梨的,一说此时正是害虫复苏之日,吃梨寓意与害虫分离,庄稼不生虫害五谷丰登;另外一说此时春寒料峭,气温多变,吃梨寓意让疾病远离,一家人健康幸福。

“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在乡村,惊蛰这一天是农人们约定俗成的“杀虫日”,各家各户都要进行形式多样的驱虫活动,当然除掉的都是糟蹋庄稼、滋扰生活的害虫。“春雷惊百虫”,惊蛰前后正是春意萌发、万物复苏的时节,包括毒虫在内的各种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并惊而出走,活动日渐频繁,踪迹遍及四处。居家过日子,农人们对无处不在的害虫恨得咬牙切齿,为了避免毒虫对家人的伤害,各家各户都要举行一些杀虫驱虫之类的活动,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习俗。况且,此时虫子刚刚起蛰,身体各种机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趁其虚弱之际围歼除之,可以说是正当时。这也应了那句乡谚“杀虫没有巧,只要动手早”。

在乡间,关于惊蛰日杀虫的方法可谓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有的是这一天家庭主妇手里掂着烧火棍或者扫帚敲打锅台、风箱、梁头、床腿等,一边敲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叮叮咣,叮叮咣,蝎子蜈蚣无处藏;叮叮当,叮叮当,老鼠臭虫都死光”。此举在乡间称之为“震虫”,有一些“敲山震虎”的意味,也就是通过敲击之声给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一个警醒。

惊蛰日杀虫,除了使用上述象征性的柔性之法外,还有一些“真刀真枪”式的刚性较量。石灰具有杀虫灭菌之功效,石灰水刷在树木上可以杀除树上的病虫害。“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月令》上有一妙方:“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惊蛰这天,将石灰粉末撒在门槛外,一年之内虫蚁不敢登门。在乡间,石灰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于是这一天农人们都在房前屋后的墙根、牲畜圈、茅房等处撒上石灰末,此举也寄托着人们杀虫防虫改善生活环境的朴素愿望。过去卫生条件差,大人小孩经年遭受虱子、跳蚤的纠缠,衣服的褶皱处是这些小动物的藏身之所。在过去,每逢惊蛰日,农妇们就烧上一大锅热水,将家人的衣物放到开水里烫一烫,以彻底杀死虱子、跳蚤。

惊蛰节气是农人安排农事的风向标,预示着拉开了春耕的序幕,农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正所谓“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在乡间,流传着许多与惊蛰节气有关的农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这些看似平淡无奇、土得掉渣的顺口溜,口口相传,绵延不息,凝聚着祖祖辈辈庄稼人的智慧和心血,连接着庄户人家的粮囤和一家老小的饥饱。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是庄稼人的大事要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将与庄稼收成好坏息息相关的“雷公”供奉为惊蛰的节气神。过去每逢惊蛰日,农人们或者在堂屋贴上雷公的画像,焚香上供、磕头祷告,或者带上香表供品去神棚或者寺庙烧香叩拜。在没有任何水利设施、庄稼完全“靠天收”的年代里,供奉雷公其实是老百姓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一种期待,他们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过去老家不少村子里都有铜器社,到了惊蛰日这天,自发组织起来的农人们敲锣打鼓、热火朝天打铜器,震耳欲聋的擂鼓声与轰隆隆的雷声颇有几分相似,故而这些乡间的娱乐活动也被农人们视作是祭拜雷公。(梁永刚)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