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社会民生

石家庄市国税局精准帮扶西城仔村纪实

2018-03-29 15:20:11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产业扶持让村民昂首走上脱贫路

——石家庄市国税局精准帮扶西城仔村纪实

优质谷子种植、加工和销售,肉牛、肉驴养殖,还有“御叶坊”红薯叶茶……曾经“靠天吃饭”的行唐县西城仔村,在市国税局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如今已真正实现了以产业扶贫,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西城仔村村民将长期受益,从中看到了脱贫的曙光。

“这全靠了市国税局驻行唐县西城仔村扶贫工作组。”该村村委会主任侯双月感激地说:“如果没有驻村工作组,我们村还将是那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

1 发挥优势 立足长远

吹响脱贫号角

驻村第一书记带队采摘红薯叶。

市国税局领导走访贫困户。

新铺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太阳能路灯大方美观;明媚的阳光中,屋顶上的光伏发电设施闪耀着希望……走进西城仔村,仅仅是这些看得到的变化,就让全村人为扶贫工作组竖起了大拇指。

“你看村里的路不仅硬化了,也更宽了,还有新装的太阳能路灯,都是他们来后发生的新变化。”村民们对此赞不绝口。除了这些看得到的变化,更有对脱贫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的形成。这些变化,无一不凝聚了市国税局和驻村工作组干部职工的巨大心血。

位于行唐县城西北20公里的西城仔村,属于半丘陵干旱地区;全村165户、623人。该村地下水缺乏,再加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库水的灌溉面积达不到全村耕地的三分之一,农户种地基本“靠天吃饭”。

2016年,市国家税务局驻村工作组正式进入驻行唐县上方乡西城仔村。刚到西城仔村时,工作组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年久失修的房屋,脏乱狭窄的街道,没有照明设施,到了夜晚村里一片漆黑。“我们一定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让村民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工作组人员暗下决心。

在市国税局负责人的带领下,驻西城仔村精准扶贫工作组在村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一户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并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座谈,针对当地实际,利用资源优势,立足成员,确定了从打造产销完整产业链,形成“以产扶农、以工养农、以科促农、以商富农、以文新农”的扶贫方针。

按照这一方针,西城仔村以谷子、红薯种植为主业,兼顾肉牛肉驴养殖发展,在种植、养殖规模化发展上有所突破,以农村合作社为龙头,打造产销完整产业链。扶贫攻坚的“组合拳”接连挥出,招招显实效,处处见真章,吹响了西城仔村精准脱贫的号角。

2 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销售

促进农民增收

新购置的收割机正在收割庄稼。

粮食喜获丰收,村民笑开颜。

一直以来,粮食种植是西城仔村农户传统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分田到户后,村民们各自为战,不成规模,生产投入和产出不匹配,成本高、收益低,农户忙活一年,一亩地收入也就几百元钱。

“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聚集成合力,才能共同致富。”经过大量前期考察,工作组向村两委提出了建立经济合作社的建议。

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行唐县上方乡西城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宣布成立。村支部书记任董事长,村民全是股东,通过强化合作社作用,逐步推进土地流转,再由合作社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这样可以使农户在取得土地‘租金’的同时,又被合作社吸纳就业,取得工资性收入,同时享受分红收益,实现土地规模化效益。”驻村第一书记宋玉宏说。

合作社成立后立刻发挥了作用。2017年5月,全村共种植红皮谷子近300亩,与传统作物玉米相比,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当年10月喜获丰收,预计将能销售9万斤,除农民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之外,村集体毛收入将达到6.7万元。

2016年-2017年,工作组协助村里分两批,共投资110多万元,给村集体配备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为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建设了小米、石磨面粉厂房,购置了脱粒机、色选机、包装机等生产加工设备,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养殖方面,该村原有的养牛小区占地30亩,可以容纳600多头,具备相应的铡草机、青贮坑、挤奶厅等设施。2016年2月,工作组驻村后,利用2016年度的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购买50头肉牛,分给50户贫困户喂养。“以每头11000元价格出售后,可以赚取3000元。”宋玉宏说。

3 明确贫困对象 用好扶贫政策

发展光伏产业

驻村工作组成员与村民一起参加劳动。

市国税局驻村工作组教村民炒茶。

刚到西城仔村时,市国税局驻村工作组即对村民逐户走访,做好入户调查摸底,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标准,确定了西城仔村贫困户144户,贫困人口425人。

他们到田间、入农户,了解贫困原因,商讨扶贫办法,并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做好动态管理,建立完善了市国税局干部职工与该村贫困人口的结对帮扶档案,为精准扶贫工作夯实了基础。

深入分析贫困原因后,驻村工作组帮助贫困对象用足用好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鼓励“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利用自家房顶或闲置地块,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共有80多户提交申请,目前已进入安装阶段。

以年租金形式实现收益,一组光伏每年租金1200元。“村集体用房空间安装了8组,每户房顶空间一般只能安装2组,以此计算,预计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9600元,每户每年租金收入2400元。”宋玉宏说,接下来,将会通过多种渠道,为村民引进更多资金和项目。

为解决村内夜晚出行不便的问题,驻村工作组积极协调、利用社会帮扶资金,在街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90盏,对低压线路配套进行了改造,对村主要道路进行了清理平整。

2017年5月,利用库区移民扶贫资金50余万元,对村内2公里的主干道进行了加宽硬化;协调县、乡财政部门,以村“一事一议”的形式,争取资金47万元,用于村内小街道约2.5公里的硬化工程。

在市国家税务局局长李军协调下,该村引水灌溉工程方案已于2017年6月底获批,项目资金40万元。目前,行唐县水务局组织相关部门正在施工,建成扬水站2座,铺设6寸高标准防渗管道3800米已完成。

“通过安装水泵、变压器等,2018年春季,全村97%的旱地将变成水浇地,多年来的一季收成变成两季,预计每亩增收500元以上。”看到工程顺利推进,村委会主任侯双月高兴地说。

4 因地制宜 变废为宝

探索致富新路径

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军在“茶博会”现场为“红薯茶”做宣传。

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李振江亲口品尝红薯叶茶并给予好评。

产业薄弱,是贫困地区发展的“软肋”。培育富民产业,扶持特色项目,即是在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扶贫之路,是当地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

“御叶坊”红薯叶茶,便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驻村工作组因地制宜开发出来的精准扶贫创新项目。

宋玉宏说,工作组驻村后,就琢磨怎么帮着村民让红薯生金,让老百姓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一次喝茶的机会,受南方茶农采摘茶叶的启发,萌生了开发红薯叶茶的想法。”

2017年3月,年轻的税务干部孙会峰被调入驻村工作组,宋玉宏和他提起了制作红薯叶茶的想法。凑巧的是,孙会峰有亲友是茶商,他自己也略懂制茶。宋玉宏的想法得到孙会峰的赞同,他们当即决定试一试。2017年5月,在相关专家的协助下,红薯叶茶研发工作正式启动了。

孙会峰告诉记者,利用当地久负盛名的红薯产业,开拓思路,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途径,综合借鉴武夷山岩茶、云南普洱茶、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艺,研制开发出具有北方特色的红薯叶制茶工艺。

“神威药业集团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显示,该茶含有的槲皮素、山奈素极为丰富,对抗癌、排毒、提高免疫力等具有良好功效。”孙会峰说,他们邀请的河北省茶叶协会十名专业品茶师品尝后,纷纷对其茶叶的外形、汤色、口感、香气、茶韵、色泽等指标均给予高度评价。

红薯叶本是红薯产业的副产品,往年农民种植红薯只取红薯,叶子都扔了,现在通过将红薯叶变废为宝,给村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村民参与采叶、搓茶等劳务,据初步统计,每月务工15至20天,每人1天收入50元,成品茶外销,每斤给村集体带来30%-50%的利润。村民尤其是60岁、70岁具有低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度很高。

71岁的村民郭建香满脸微笑地告诉记者,她是参与红薯叶茶采叶、搓茶的一员,这项工作,让他们家每月增收上千元,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更为关键的是,还锻炼了身体,拼劲更足了,谈及日后生活,她希望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尽快脱贫。

孙会峰满怀信心地说,红薯产业是行唐县的特色产业,红薯叶茶的开发利用,其收益远高于红薯收益,一旦形成规模,不仅能有效带动西城仔村百姓脱贫致富,而且对周围村、乃至全县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都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文/李志峰、王瑞红、任忠杰 图/刘相良)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