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社会民生

小山村里的两个第一书记:脱贫路上卷掌成拳

2018-04-12 15:16:55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刘博(右一)、李玉法(左一)和驻村工作组的成员们一起搬运要架设的路灯。

虽然即将离开卷掌村,可刘博(右)和李玉法(左)依旧会为村子日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乡亲们有了问题、遇到困难,都会主动找到刘博(左)和李玉法(中)。

光伏村级发电站让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稳定增收3000元。

“太行深处人家,轻烟扶摇成线。青纱笼丰年,天桥红叶即现。且看,且看,指日卷掌成拳………”这是石家庄市裕华区农工委驻平山县下口镇卷掌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刘博创作的诗词《如梦令·卷掌扶贫》,是他最得意的作品。这首诗词也是卷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玉法平时最喜欢吟诵的。

前者是组织安排驻村扶贫,后者是义务返乡扶贫,两个年轻人在卷掌村结下不解之缘,两个第一书记合力为卷掌村带来新希望。历经两年多的奋斗,如今,卷掌村脱贫出列,摘掉了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们开始走上致富道路。

春,绝对是一帧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大山已经换上绿色罗裙,桃花、梨花如点点彩纱点缀其间,轻柔的气息拂过臂弯中安睡的卷掌村,一切都安宁而美好。

天蒙蒙亮,“咔”的一声,灯光点亮了卷掌村村民委员会办公室,刘博的一天开始了。他刚收拾妥当,李玉法就推门走了进来。

驻村工作即将结束,刘博十分不舍,不舍的是与自己一起奋斗的“战友”,更不舍的是这里淳朴的乡亲们。

初心

发誓拔掉穷根

让群众过幸福生活

卷掌村位于晋冀交界、太行山深处。

当年,作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李玉法带着父辈们的期许走出了大山。大学毕业后,他在省城工作了几年,然后毅然辞职,开始创业。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很快就成功了,过上了令人称羡的优渥日子。在卷掌村乡亲们眼里,他一直都是“本事人”,乡亲们遇到难题总会找他帮忙,他也会尽全力提供帮助。

2015年年底,乡亲们又向李玉法求助,而一向热情的他犹豫了。“乡亲们希望我回去,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李玉法说,自己已经走出大山,也小有成就,再重回大山确实有些为难。

又一个不眠之夜,辗转反侧的李玉法忽然想起当年走出大山时对父亲说过的话——等我有了出息一定回来,带着乡亲们过好日子。他又想起乡亲们期许的目光。握紧的拳头捶向床面,他有了决定:“回去,带着大家实现脱贫!”

2016年1月,李玉法回村,下口镇党委任命他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家乡,贫穷依然像生了根一样长在这里。“要把这穷根斩断。”李玉法暗暗发誓。上任一个月时间,他跑遍了村子,掌握了村里的大概情况。

正当李玉法磨拳擦掌,准备打响“贫穷反击战”时,刘博也按照组织安排,担任裕华区农工委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进驻卷掌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第一次走进卷掌村,刘博从村东走到村西,从此处地头看到彼处田间。他对同事们说:“脱贫既是乡亲们的期盼,也是组织交给的任务,卷掌村的老百姓就靠咱们了。”听了这话,李玉法也心头一热:“我本是卷掌人,是卷掌村养育了我,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也义不容辞。”

从此,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个第一书记成了扶贫路上志同道合的好“战友”。

凝心

一起拼搏奋斗

燃起团团致富火焰

卷掌村共有126户407人,其中55户132人为贫困人口,是国家级贫困村。村里有11000多亩山地,耕地面积却只有220亩。脱贫致富一直是村民们的梦想,为此他们种过药材、建过果园、办过硅砂厂、养过牛、栽过核桃树、种过花椒树、嫁接过大枣,但由于种种原因依旧没有脱贫。村子反而慢慢变得人心不齐,成了当地有名的问题村和上访村。

“心齐才能聚力,要想脱贫必须想方设法凝聚起众人的力量。” 在艰难的拓荒路上,刘博和李玉法形成共识。在李玉法的建议下,他们请来市里的老师给村民开展各种培训,举办全村人参加的“幸福饺子宴”。就这样,村民们慢慢参加进来,也开始向他们述说各自的真实想法。曾当过十来年村干部的李顺来专门写了11页的材料送过来。刘博和李玉法看到了父老乡亲眼中对脱贫致富的向往和寄予他们的重托。

为了摸清每一个村民的现状,刘博和李玉法带着工作队队员、村班子成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为了走访一个在深山独居的村民,他们三次进山,每次都要行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帮村民上山砍柴,和村民一同搓玉米、推碾磨面,在空地上开荒种菜……为了了解村情民意,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成为了“卷掌人”。动人以行者,其感方深,他们用行动换来了村民的信任。

“得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刘博提议。“那首先要加强党组织建设。”李玉法也有了想法。

他们召集全村的22名党员,召开党员会,并形成每次党员会议都重温入党誓词的制度。“一段时间后,党员的凝聚力出现了,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李玉法说。

脱贫得发展产业,发展产业得成立组织。刘博、李玉法发动村民成立合作社,因为要交股金,大家积极性不高。“这个钱只能用来挣钱,绝不会赔了。”李玉法在广播里承诺着。人们陆陆续续地来了,你100元,他200元……刘博、李玉法明白,钱虽然不多,却是老百姓沉甸甸的信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依托青山绿水开展农家生态旅游接待,选了一些户做试点。

2017年,投资上千万元的旅游路最终落户卷掌村,李玉法和刘博费了很多心血。他们先是积极引进项目,又要给村民争取补偿,还得做一些村民的工作,让大家理解、支持这一项目。

为了帮卷掌村闯出一条致富路,李玉法和刘博想尽各种办法:摸进大山深处开发旅游资源,邀请专家进行地质考察,引入光伏、风电项目,和大企业对接农产品、合作旅游开发……在他俩的工作日志上,每一天的行程都是满满的。

努力终有收获。两年来,村里维修了水利设施,重新硬化了主街道,街道两侧墙面粉刷美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设置了村标,修建了信号塔,抢修洪灾冲毁的道路,帮助贫困户重建、修补房屋。村里的合作社已经初见效益,光电项目让村民们稳定增收,大型国企开始在村子里投资风力发电,村旁的自然景观也受到企业青睐,合作开发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驴友”和网友开始走进村子里的农家乐。

贫穷老村,迎来了巨变。村里有产业、人人能增收,乡亲们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73岁的张兰香说:“这两年村里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加起来都多。”

用心

合力献计献策

开拓出条条脱贫路

2016年2月到2018年4月,2年零2个月,近800天。在带领乡亲脱贫的道路上,刘博和李玉法马不停蹄。聚似一团火,散开满天星。这支扶贫队伍,为卷掌村的乡亲开拓出了一条又一条脱贫路。

刘博和李玉法经常晚上沟通村里的情况,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情;刘博驻村很少回家,每次和5岁的女儿视频通话时,孩子总会哭着喊爸爸,他却只能忍住心疼,因为乡亲们更需要他;李玉法回村后放下了市里的事业,没有了收入,专职带孩子的妻子重回工作岗位;2017年4月,刘博身体不舒服,但是正值推动合作社产业之时,他带着药品到村,边输液边工作;由于工作劳累,特别是长期熬夜,李玉法时常头疼,2017年9月经省中医院诊断为双侧大脑半球散在缺血灶,他却舍不得休息一天,坚守在岗位上……

村里大事必须走民主程序,要召开村民代表会,但是一些村民代表在平山县城或石家庄市打工,不方便回村。李玉法、刘博就提前到这些村民工作的地方等着,等他们下班后接他们回村,晚上开会,第二天一早再把大家送回去上班。

……

2016年,卷掌村49户126人实现脱贫,村庄实现整体脱贫。2017年经过巩固提升,剩余6户6人也实现脱贫,全村实现贫困人口为零。乡亲们笑了,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刘博带领的驻村组连续两年荣获“石家庄市驻村先进工作组”和“全省扶贫脱贫先进驻村工作组”。

如今,卷掌村正处于梨花飞雪、桃花漫天的盛春4月。而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新一届扶贫工作组即将进村,刘博和李玉法也即将离开。

清晨,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唤醒了沉睡中的村落,38岁的村民梁兰英急匆匆地往村民委员会办公室赶过去。她说,是李玉法和刘博带领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组一起,帮助父老乡亲,卷掌成拳,合力攻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盼头,村民们舍不得他们离开。

村民马玉龙每天都要到扶贫组驻地“报到”多次,他怕刘博和李玉法离开;韩文书一直关注着刘博和李玉法的“动向”,他说会第一时间将他们拦回来;卢进怀想着与两位书记相处的点点滴滴,几次落下“男儿泪”……

“放心,即使我离开,帮扶村里的行动也不会停止。”这是刘博的约定;“别担心,我们离开了也会继续帮助大家。”这是李玉法的承诺。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