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区县新闻

五龙山下的扶贫好干部——追记平山县东回舍镇城建所长、共产党员李革平

2018-05-04 10:36:10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五龙山下的扶贫好干部

——追记平山县东回舍镇城建所长、共产党员李革平

“元月2日上午8:30,全体集中,中组部调研(雄安新区、平山2县)……”如今,走进平山县东回舍镇城建所所长办公室,屋内的一切,还保留着所长李革平离开时的样子,办公桌上的一本工作笔记永远停留在了这一页。

2018年1月5日下午,49岁的李革平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工作22年的岗位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和群众相关的点滴。

工作中的李革平

每年超300天和群众在一起

“人民群众是我的衣食父母,只有离群众近了,我心里才踏实。”李革平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句话。

“大个儿李”是乡亲们对李革平的称呼。和乡亲们打交道22年,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李革平的名字,但一定知道城建所的“大个儿李”。“个子大、总爱笑、穿衣打扮像邻家大哥。”这就是乡亲们口中的李革平。

李革平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89年,李革平在县物资局上班;1996年,调到东回舍镇。“抗战时期,东回舍镇出了有名的模范大枪班,咱是革命后代,找着组织了,一辈子就在这儿干了。”刚到东回舍镇,李革平这样说。一语成谶,22年后,他真的就留在了这里,再也走不了了。

22年来,李革平扎根乡镇一线,在平凡而繁重的工作中,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不平凡。

2016年,精准脱贫战役在全国打响,住房安全是脱贫标准中“两不愁三保障”的硬要求。城建所担负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鉴定和危房改造工作,任务艰巨。

67岁的胡海堂是胡家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李革平,老人数次掩面而泣:“我还没死呢,他怎么就先走了?说好有时间来我家吃顿家常饭呢,怎么说没就没了,这顿饭咱一辈子都欠‘大个儿李’的了!”

2016年大水,胡海堂家的房子倒了。水还没退,李革平就来到老人家里询问情况。当听到老人说“人老、家穷,现在窝都没了,活不下去了”的时候,他抓着胡海堂的手说:“有党和政府,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临走,李革平还从包里掏出几包方便面留给胡海堂。老人哽咽着说:“盖房子时,‘大个儿李’也是经常过来,总是问钱够不够用,还有啥难处。可是,每次留他吃饭,他都说还有事忙,下次吧。”

胡海堂说,搬家暖房时,他托人找李革平来吃饭,李革平又说等下次吧。直到现在,胡海堂还经常做梦:梦里一开门,就能看到那个熟悉的大个儿满身是泥,抬头冲自己笑。可是,自己去拉他回家吃饭,却怎么也抓不住他的手。说着,胡海堂老人眼里的泪水又淌了出来。

李革平22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22年来,李革平下村6600多天,平均每年超300天都在群众身边、农户家里,累计行程约3.3万公里,用双脚量出了一名共产党员使命的长度和信念的高度。在2016年7月的大暴雨中,平山县五龙山下的郜家庄、白塔坡、胡家庄、四角坑等11个村受灾严重,村庄道路中断,交通受阻,农户房屋倒塌大半。面对灾情,城建所几个月前加班采集的住房数据几乎全部作废,只得重新收集。顾不上发牢骚,李革平第一时间带着所里的干部,踏着泥水来到村里。饿了啃口干粮,渴了灌口凉水,李革平他们连续奔波了三天两夜,走遍全镇所有的重灾村,终于摸清了农户房屋的受损情况。

李革平有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名字、致贫原因、危房基本情况等内容。没事时,他经常拿出来看看,谁家老人生病了、谁家有困难、谁家危房改造还需要做工作,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摸着上边的政策,他就跑机关、跑银行、跑企业,把各种优惠政策和支持往村里拉。

这两年,雾霾频频出现,对于东回舍镇这个工业镇来说,环保压力也越来越大。2016年5月,在李革平的积极呼吁跑办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东回舍镇利用石家庄柏坡正元化肥有限公司工业余热实现集中供热项目,经县政府批准,县发改委项目立了项。一头是脱贫攻坚,一头是供热施工,哪一项都不能耽误。李革平便有了“早七晚八”工作法,早上七点,准时到施工现场走访察看,发现问题当场解决。晚上八点,开碰头会,梳理存在的问题,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中间还要兼顾走访贫困群众,引进致富项目,经常一忙就到了夜里一两点。

天越来越凉了,工程进展也到了节骨眼,李革平天天拉着平山县城市热力有限公司经理王玉芳到工地上勘察现场。有一次都到下午两点了,李革平和王玉芳还在工地上忙碌。王玉芳发现李革平走路的速度越来越慢,脸色也不对头,还没来得及问,就听他深吸了口气说:“要不先买几个烧饼吃吧。”王玉芳当时急了:“还吃什么烧饼呀,赶紧去医院看看。”李革平却说:“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就是胃空了,心慌。”后来,他们两人就着热水吃了四个凉烧饼。

看着李革平依然有点菜色的脸,王玉芳说:“等工程完了,给你摆桌庆功酒。”李革平抬手指着五龙山说:“完工了,咱就给自己放一天假,提上几个菜,爬到山顶上,喝酒吹风。来回舍20年了,还一直没有爬到过山顶,还没从那个高度看过咱回舍的风景呢!”

王玉芳擦了擦眼睛,说:“可工程顺利完工了,他又扑到脱贫攻坚上了,说好的登顶五龙山,一直没有兑现。等来年草绿了吧,我爬到五龙山顶上替他看看,看看他扎根了20多年的回舍,从那个高度是个咋样的风景。”

家庭里的李革平

全家一年也吃不了一顿团圆饭

李革平的家,陈设简单,整洁安静。客厅里,一组书柜,一张桌子,一摞文件,俭朴而雅致。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李革平实在分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小家,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一个人承担。

“别说帮我分担点儿家务了,他能在家吃顿饭,我都觉得幸福。”还沉浸在悲痛中的妻子弓丽霞,挂着吊瓶,眼睛哭得红肿。她强忍着情绪,断断续续地诉说着,“他是家里兄弟中的老小,爸妈最疼的也是他。前几年,脑梗多年的父亲病情反复,几次想让他带着去市里检查,可他总是忙,就往后推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还是我和他哥带父亲去的医院。”

父亲卧床那么多年,李革平也大多是待一下就走,父亲反而夸奖他:“干工作就该这样,别怕吃苦,家里别惦记,少分心。”父亲平时的吃喝拉撒,就只能由下岗的妻子来照顾打理。

“不是他心肠硬,不孝顺,”弓丽霞撑着被角抹了抹泪,“父亲去世后一段时间,只要他回了家,就到父亲原来住的屋里坐一会儿。我知道他是心里有愧,可他埋在心里,对谁也不说。”

妻子弓丽霞身体也不好,每次给李革平打电话让他带着去医院,他总是说忙,走不开,就托同学或邻居陪她去。一次她得了急性胃炎,疼痛难忍,知道李革平忙,知道他会说走不开就给同学打电话。听着电话里弓丽霞疼到发抖的声音,同学生气了,嚷道:“李革平在哪儿?老婆都病成这样了,工作再忙也该抽点时间管管啊!”当时正是镇上集中供热工程赶工期的节骨眼上,李革平已经连续加班多天没回家了。弓丽霞知道,李革平走不开。

临近2018年的元旦,在北京打工的儿子给李革平打电话说,一家人分多聚少,想趁着元旦假期,回来和爸妈吃一顿团圆饭。可正值脱贫攻坚迎检、大气污染防治、治理小散企业等工作都到了关键节点,工作实在不能耽搁,李革平实在脱不开身。估计元旦假期要泡汤,他就告诉儿子,把假期攒到春节吧,等手头工作告一段落,春节放了长假,一大家子好好吃顿团圆饭。

儿子想不到,这个电话竟是和父亲的永诀。虽然类似这样一次次推后的承诺,儿子听得太多了。但这次承诺,却是再推迟,也没办法兑现了。

“儿子很后悔,后悔没有坚持回来,他说也许他回来了,逼着父亲回家歇歇,父亲也许就不会发病,不会这么突然离开我们了。一直到现在,儿子还在自责呀。”丈夫离世的打击和对儿子自责的心痛,让弓丽霞再次泪如雨下,说道,“革平啊,2018年春节的团圆饭,你让我们娘俩儿咋吃呀!你说咋吃呀!”

亲者大泪滂沱,逝者静默不语。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李革平就是这样一个人,22年来,他把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献给了最牵挂的贫困群众,献给了扶贫事业;22年来,他一直想登顶五龙山,却因为工作忙碌始终未能如愿;22年来,他陪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一次次的承诺再也无法变为现实。

同事们不会忘记,乡亲们不会忘记,在五龙山脚下曾经有过这么一位好干部!(记者王巍)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