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科教文卫

走近“非遗”传承村的手艺人——指尖上的精湛技艺

2018-05-31 15:25:44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走近“非遗”传承村的手艺人——

指尖上的精湛技艺

井陉县秀林镇南张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每年村里都会举办面塑展,一件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在展会上熠熠发光,令人惊叹。该村的面塑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雍正、咸丰年间,历时200余年经久不衰。2011年,该村面塑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走近南张村几位面塑高手,听他们讲述与面塑的故事。

货车司机痴迷面塑

郝彦牛正在制作面塑作品。

45岁的郝彦牛是南张村的一名面塑高手,货车司机是他的本职工作。“在我们村,做面塑的都是普通的村民,都是利用业余或农闲时间制作面塑作品。”郝彦牛说,无论是奔驰的骏马还是腾飞的巨龙,又或是艳丽的鲜花和各种人物,一件件精美的面塑作品都是村民们的心血结晶。

郝彦牛的手艺传承自母亲。他从小就爱看连环画,家里的书看完后,就借小伙伴们的书来看。过年收到的压岁钱,他会一角一分地攒起来,然后拿去购买新的连环画。看的多了,他有了画画的冲动,没事儿拿着石块或小木棍在地上临摹连环画,慢慢地开始自己学着创作,自己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他最喜欢的就是美术课,课堂上他永远是最认真的那一个。除了美术课上认真学习,他回到家也不忘自学,从最开始的铅笔画,到后来的水墨画,他不断进步。

“我本来就喜欢美术,加上我母亲又擅长做面塑,耳濡目染加上热爱,我自然而然就开始做面塑。”郝彦牛说,做面塑对他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村里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会举办庙会,庙会上有燃放花火的习俗,火场中还要摆放村民精心制作的面食贡品。最初这些面食贡品做工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逐渐模仿探索变换花样,最初的贡品也演变成了现在千姿百态的面塑作品。

郝彦牛说,小时候母亲捏制面塑时,他就会蹲在旁边细心观看,然后学着动手制作,并且很快掌握了基本手法。“开始时,我捏的面花和小动物,都是躺在盘子中间,因为不会做骨架。后来我用铁丝和木棍做骨架,作品就‘立’起来了。”郝彦牛说,为了丰富作品题材,他上网找素材,参考优秀的面塑作品,制作了很多独创性的作品。他还通过借阅面塑书籍或者与村里的面塑高手交流,不断学习和提高面塑技艺。

郝彦牛的面塑作品既有原汁原味的素色面塑作品也有彩色面塑作品,既有精雕细刻的景物也有构思巧妙的人物,还有能展现井陉文化特色的作品,比如“拉花”组塑,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令人惊叹。

“面塑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一定要传承和发展才行。”郝彦牛说。

巧媳妇爱捏面塑人物

杜丽华向大家展示她的“得意之作”。

41岁的杜丽华,2001年嫁到南张村。到南张村以后,她才知道该村是个面塑之乡,村里许多人都是面塑高手,村里每年农历正月都会举办面塑展。

一次,杜丽华偶然到邻居家串门,看到邻居正在制作面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回到家后,她“照猫画虎”学着制作面塑,结果都失败了。她没有气馁,而是向邻居请教,然后再一次次练习,捏得不好就毁掉重做,遇到难题随时向邻居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做出了鲜花面塑。“大家都说好看,我捧在手里左看右看,十分开心。”杜丽华说。

学会制作鲜花面塑,她又学习制作水果、疏菜和人物面塑,虽然每一次都会遇到难题,但她从不放弃,直到学会、做好为止。后来,她又学会了用多彩面团为料,制作出的面塑作品更加细致亮丽,栩栩如生。2014年,她精心制作的“五女拜寿”组塑,在村面塑展上赢得了很多人的盛赞。2018年的村面塑展上,她又大显身手,制作出“拉花”“韩信”“飞天”“西游记”“雄鸡鸣春”“八仙过海”“南昌起义”等组塑,共计50余尊人物面塑。特别是“南昌起义”组塑,属红色革命题材,首次登上该村面塑展台。

很少有人知道杜丽华背后的艰辛。她在井陉宾馆上班,因为是服务行业没有星期天,她的作品都是挤时间、抢空闲完成的。“夜静善思才能出作品,人物最难是人体比例和面部表情,心不静是做不好的。”她说,白天自己没时间,等到夜里老人和孩子都睡熟了,她才开始“工作”。

丈夫也很支持她,帮着和面,抢着干家务活儿。家人的支持让她更加努力创作,不断制作出面塑精品。每一次有人慕名来参观,她的儿子总会骄傲地昂起头说:“这是我妈做的,很棒吧!”

81岁老太成为“明星”

郝雨庭是民俗面塑“非遗”传承人之一。

81岁的老太郝雨庭,是该村民俗面塑“非遗”传承人之一。郝雨庭悟性好,十几岁看母亲捏供品,二十岁时就独揽全活儿。邻居不会,也求她代做。“制作面塑挺累,不仅做自己家的,还得做别人家的,每年从正月初二我就开始忙活,最多的时候制作了近百件面塑。”她笑着说。另外,很少有人知道,井陉各村庙会上的面塑作品大都是在南张村订做的,其中许多作品是郝雨庭亲手制作的。

郝雨庭说,南张村每年举行一次面塑展,由于战乱天灾曾几度停办,直到1975年才恢复正常,每间隔3年会举办一次大规模的展览。“原来都是村里的老人们做面塑,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跟着我学做面塑。”她说,自己都是义务传授面塑技艺,希望这项传统民间技艺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郝雨庭的面塑作品总是“与时俱进”,从不落于俗套。“我原先就制作面花,后来开始捏植物、动物、人物,什么北瓜、西红柿、苹果、桃、梨和小鸟、小狗、小猫,都捏过。”郝雨庭说,她年岁大了,不会使用电脑,就常与年轻人交流,请他们帮着自己找一些素材;不会拍照,就常借别人的面塑图册,把图片记在脑子里。

2011年,南张村面塑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村也采取了种种措施,鼓励老艺人们向年轻人传授面塑技艺。2014年,村里成立了面塑协会,经常组织年轻人开展面塑竞赛、面塑展示等各种活动。

目前,南张村有近200户、数百名村民在学习制作面塑。随着南张村面塑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历年庙会及面塑作品展上,郝雨庭和她的面塑作品都是摄影爱好者的拍摄焦点,游客们也会争相与她合影。

邻居们说:“奶奶,你成了咱村里最捧的明星啦!”郝雨庭不说话,脸上却笑成一朵花。(通讯员侯福顺/文 高永锋/图)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