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石家庄科教文卫

生命“最后一公里”在这里重焕光彩——走进医大四院看公益救助

2018-08-08 11:42:26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生命“最后一公里”在这里重焕光彩

——走进医大四院看公益救助

2011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设立宁养院,服务对象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是迄今唯一全国性的免费居家提供镇痛疗护、心理和哀伤辅导、社会支持等“全人”服务的公益性医疗慈善项目。

据医大四院单保恩院长介绍,目前,宁养院已累计收治病人2100余人,出诊次数6300余次,总服务次数35000余次,出诊行程约25万公里,服务地区涵盖石家庄市区及周边的30余个县市,累计投入资金940万元。

真正实现“零花费”镇痛

晚期癌症患者多会发生癌细胞的多发转移和骨转移,饱受阵痛、绞痛和剧痛,普通止疼药基本不起效果。而镇痛治疗正是宁养院工作核心。

6年前,晋州市的赵武老人和其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宁养院,“大夫说我活不过半年,你们让我最后这几天别太受罪就行。”那时的他患腹膜后肉瘤且已诊断为多发性转移,每日忍受多部位剧痛。宁养院张静主任与同事们仔细研究其病史和现状,制定出一套个性化用药方案,经过一段时间镇痛治疗,赵武的疼痛感逐渐减轻。医护人员持续跟进病情,打电话询问其状态,嘱咐家属调整用药剂量,经常到家里手把手教家属如何帮他按摩、翻身、清洁。在爱的拥抱下,赵武奇迹般的恢复了进食能力和行动能力,甚至开始帮助家人干家务。其后,赵武竟然找了一份看大门的工作。

“你们真的是我家的大恩人,解决了大问题!”宁养院为赵武的无偿服务已近6年,服务次数270余次,仅上门探访就达45次,累计为其用药10余万元。“我们会对每一个患者不离不弃,只要生命在继续,我们没理由放弃”,张主任坚定地说。

达成心愿,让爱传递

元氏县的左安成老人罹患舌恶性肿瘤,面部扭曲变形,不时抽搐,那些坏死的物质不断从嘴角流出,万分疼痛却无法诉说……”张主任介绍,晚期舌癌患者承受的疼痛非常人所能想象,由于人的面部神经丰富,因此痛感相对于其他部位会成倍增加,那种感觉宛如火烧甚至刀割一般。

左安成一家都是农民,从他患病后,老伴仅靠种地维持生活,家庭收入基本为零。宁养院医护人员首先评估了左安成的疼痛程度,最终评级为重度疼痛,且疼痛原因复杂,决定采用多药联用方式为其镇痛,经过半个月的规范用药,疼痛感显著降低,他深情地说道:“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你们给了我被爱护的感觉,这真的很让我满足。”泪水早已朦胧了他的双眼……左安成老人是当地村乐队成员,当痛感减轻后又拉起了久违的二胡,幸福的样子洋溢在他的脸上。

在宁养院对其服务的151天中,左安成老人是幸福的,满足的,2015年8月17日,他不留遗憾,安详离世。宁养院的员工迅速和石家庄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对老人身体进行评估,发现老人的眼角膜较为完好,可用于移植。老人的遗愿顺利完成,市红十字会为老人颁发了荣誉证书,他的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再次绽放。

无偿付出,致敬生命

“患者病情复杂,估计要晚些回去”、“今天中午大家随便吃点应付一下吧”、“山路不好走,大家坐稳”……这样的话语在医大四院宁养院的工作中经常出现,自成立近7年以来,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是雾霾还是雨雪,这些可爱的人们穿梭在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服务的路上。

有一次去井陉县某村看一个病人,因高速封路,地处偏僻,他们迷路了。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他们只能用面包片就着冰冷的矿泉水当午饭。还有一次去平山县某村探访,当行驶到连续上下坡的山路上突遇暴雨,路面湿滑且易发生滑坡,但他们无畏前进。

“我们只提供免费治疗,没有回报,大家常年如一日的这样工作也都适应了,不觉得苦”,张主任微笑着说,但她的语气还是饱含了对同事的心疼。3名医生、2名护士、1名社工、1名文员、1名司机,这支8人小分队每日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地奔波、救助,为这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带去了足够的爱,让他们的生命在“最后一公里”重焕光彩。

宁养院的医护人员会在工作日保持不间断出诊,电话询诊,居家探访、跟进病情,坚持以爱心关怀、专业知识及积极的工作态度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无偿服务,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展望未来,医大四院院长单保恩充满信心:“我们将秉承服务社会惠泽民生的办院宗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进一步发展公益事业,为广大患者保驾护航!”(崔瑾/文)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