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区县新闻

生态强县风景秀丽 赞皇非遗演绎精彩

2018-09-13 09:58:14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华北大平原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在赞皇的历史上曾出过一皇后、一皇妃、三状元、四大家、十宰相、三十五进士,六十九举人。赞皇县人杰地灵,声贯古今。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群星璀璨,光照后人。

目前,赞皇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公布66项,已经申报成功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是古老的赞皇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有质朴的赞皇人民对生活的感悟,都演绎着勤劳的赞皇人民的精彩……

赞皇铁龙灯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铁龙灯。

明朝末年,赞皇县西街村人王玉堂参加了卢象升领导的明军,部队打了胜仗后,将领们为庆祝胜利,歌颂皇恩浩荡,就命令士兵们分为两队,作为雌雄二龙,模仿龙在大海中游动,手提头盔进行歌舞,配以战鼓和铜锣伴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铁龙灯的形式。明军败亡后,王玉堂回到赞皇老家,潜心研究铁龙灯的舞蹈动作,把这一舞龙形式与民间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赞皇铁龙灯,并在赞皇西街传承下来。赞皇铁龙灯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赞皇铁龙灯分雌雄二龙两支队伍,每队14人,共28人,代表天上28宿,每只铁龙灯由24道钢圈组成,代表地理24个方位,龙灯代表节日的喜庆,荷花灯队员16人,再配以祥云片片,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蹈动作有双龙出海、一龙盘柱、二龙盘柱、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仙人桥等20多种,象征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

铁龙灯发展到今天,一些颇有造诣的民舞队员相继谢世,有些绝技甚至失传,年轻队员技艺还不够成熟,有些艺术造型还不能排演,铁龙灯队伍亟待培训和发展。为此赞皇文广新局和赞皇西街村一起制定了“争取资金、配齐道具、挖掘文化、编写教材、增强培训、加快发展”的二十四字方针,加大对铁龙灯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对年轻队员的培训教育,尽快使赞皇铁龙灯成为专业文艺团体,走上演出舞台,让这朵赞皇奇葩在神州大地上绽放异彩。

赞皇少林拳捋手门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少林拳捋手门。

赞皇传统武术门派众多,少林拳捋手门,就是其中最有实力的门派之一。捋手门是少林长拳的一个重要门派,这是一种沾着即上,挨着即打,进也打,退也打,进退都打,捋手即打,快速有力,能进不退,能攻不守,能闪不封,能展不腾,能腾不挪,出手狠辣,招招致命的少林长拳拳法。赞皇少林拳捋手门是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拳由河南嵩山少林寺二方丈释贞俊大师传入,基本套路是四趟拳。第一趟拳为“溜腿架”,共分三十三式;第二趟拳为“五行腿”,共分二十一式;第三趟拳为“十面埋伏拳”,共分三十三式;第四趟拳为“捋手短打”,共分三十二式。少林拳捋手门的双人对打,二人穿插迅速,交手动作快速敏捷,干净利落。少林拳捋手门的器械套路以刀、枪为主。捋手门最适合上阵杀敌,修习此拳者,必须严守武德。

在文革中,此门派的拳谱、器械都毁于一旦,老艺人相继离世。赞皇南关长拳捋手门面临着最艰难的考验。2016年,少林长拳捋手门的第五代传人李文科、马青海、何献武等人组织了南关武术学校,利用星期六、日晚上时间,传徒授艺,使少林拳捋手门这一传统武术在今天重获新生。

嶂石岩传说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嶂石岩传说。

赞皇嶂石岩,位于县城西南50公里处,是晋冀两省界山,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20平方公里,主峰黄庵垴最高海拔1774米。大型天然回音壁纸糊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嶂石岩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景观主要为“丹崖、碧岭、奇峰、幽谷”。雄浑的嶂岩三叠,奇秀的九女峰,迷幻的纸糊套,炫目的冻凌背令人叹为观止,千年古刹槐泉寺、三栈胜境玉皇庙,都是寻古探幽的佳地。

嶂石岩有许多传说,比较著名的地名传说有“嶂石岩传说”“冻凌背的由来”“槐泉的传说”“石人寨的传说”等。神话传说有“九女望槐泉”“乔宇还珠(乔宇定名槐泉寺)”“黑龙潭和龙驹马”“王母娘娘寻玉皇”等。历史传说有“周穆王试剑嶂石岩”“乔宇三到嶂石岩”“杨大宝讲经”“太行龙虎斗”等。这些传说故事记载在《传说赞皇》、《传说文化》、《赞皇铁龙灯》、《嶂石岩》、《赞皇文史资料》第五集、第七集和《赞皇县地名志》等书籍中。这些传说从古传来,嶂石岩百姓耳熟能详,玉皇庙的道长谢信良,嶂石岩乡的郭巨武,是这些神话传说的主要演讲人。

赞皇嶂石岩传说,是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千百年来赞皇民间文化的精华,是赞皇典型的民间文学。

赞皇丝弦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丝弦。

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赞皇丝弦,是丝弦的一个主要流派,由板胡、二胡、琵琶、锣、鼓、镲等乐器伴奏,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演唱风格高亢嘹亮。赞皇丝弦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赞皇县丝弦戏班最早出现于明末,叫“义庆班”,乾隆年间,曾进京献艺。清中期赞皇出现了“泰和班”“八成班”“娃娃班”等丝弦班社,赞皇丝弦属“中路丝弦”。民国初期,有班社26家,王喜文戏班最著名。1953年,更名为赞皇县丝弦剧团,主演为丝弦老艺人平山红封广亭和老调艺人刘长山。赞皇丝弦唱腔音区较高,音域较宽,演唱风格高亢明亮,旋律委婉,假声拖腔较长。如果拿丝弦和京剧相比,石家庄丝弦犹如京剧中的程派,赞皇丝弦则犹如京剧中的梅派。赞皇丝弦剧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演出《封神演义》《将相和》《白罗衫》等传统剧目;大型现代戏《迎春花》荣获石家庄专区集体演出奖。此时,封广亭形成了高亢雄浑、委婉悠长的艺术特点,赞皇丝弦成为丝弦的主要流派。

八十年代末,封广亭的弟子程永奇、吕国增、景荫楼合作,对赞皇丝弦进行了创新。吕国增的唱腔既新颖独特又不失古朴苍劲;景荫楼的唱腔将“平山红”唱腔特点和老调娃娃腔恰当柔和,清脆委婉、字正腔圆。至此,赞皇丝弦演唱风格基本定型。1988年,排演了新编历史剧《闹书院》,从赞皇县唱到了中南海,被首都报纸称为“太行山榆”。随后又排演了新编历史剧《皇粮出京》,荣获河北省第三届戏曲节剧目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省文艺振兴奖。

石增辰继承了封广亭、景荫楼、吕国增刚强质朴的特色,形成了刚柔并济的唱法特点;现在的非遗传承人杨凤荣的唱腔兼容了河北梆子和评剧的一些技巧,形成了高亢嘹亮、委婉悠扬的唱法特点。2005年,他们排演了现代戏《七品村官》,荣获河北省第七届戏剧艺术节“最受群众喜爱的剧目”奖。

原村土布纺织技艺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

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是利用弹棉机、纺车、织布机等纺织工具,制作粗布服装、鞋帽、手提包、床上用品、车饰等用品的一种纯手工传统技艺。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纺织技艺传承的村子,是赞皇南部的口头村,该村东接南峪,西邻下麻,北通院头,南达齐家庄,人口477人,耕地面积1650亩,农业以棉花为主。原村土布是由该村的土布制作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坐落于赞皇曲江村南的大工厂。

原村土布纺织技艺,源于赞皇“万坡顶遗址”的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古人已懂得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清光绪版《赞皇县志·风俗》记载“赞邑……男力耕作,女力纺织。”民国《赞皇县志·物产志·货类》记载“棉花、棉布”。纺织技艺的历史,可以说得清的一脉,开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口头村出生的王红玉。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开展纺棉织布竞赛,59岁的王红玉,获得全县纺棉织布状元,曾受到129师政委邓小平同志的接见。王红玉把这项传统技艺传给了女儿秦喜辰,秦喜辰又把技术传给了女儿崔雪琴。崔雪琴总结了祖辈们纺绵花、织土布的经验,把传统工艺和新时代理念相结合,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命名为“原村土布”。

原村土布的传统工艺流程主要是弹棉花、纺线、浆染、印线、经线、织布、缩水、缝纫、成衣。原村土布纺织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原生态种植的棉花纯手工制作粗布产品,而且织出的产品,是纯天然绿色环保产品。纺棉,是农村妇女使用木制纺车和长绒棉,在自家的炕头上或在村子的小作坊里纺线。长绒棉是原村土布种植基地统一生产的,用这种棉纺出的棉线无疙瘩。织布,原村土布使用的织布机,是统一定制的木织布机或铁织布机,纺织宽度比传统的织布机宽15厘米。传统织布机织出的粗布宽32—35厘米,原村土布织布机织出的粗布宽47—50厘米。

崔雪琴从2005年开始,筹资50万元,组织60多户中老年妇女,在口头村成立了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2008年,崔雪琴创立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种植、收购、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

赞皇蕊源土蜂蜜酿制技艺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蕊源土蜂蜜酿制技艺。

赞皇蕊源土蜂蜜酿制技艺,就是采用赞皇本土蜜蜂采集花粉,经充分酿造、封盖成熟,又经人工取蜜、割蜜、摇蜜而成的蜂蜜酿造制作技艺。赞皇蕊源土蜂蜜酿制技艺是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赞皇土蜂蜜又称野蜂蜜,色红黄,黏稠度高,保质期长,口味独特、香味醇厚、营养丰富。清代诗人张忱在赞皇《槐泉寺》一诗中曾写到“峰凹巢穴在”,体现了赞皇清代凿石作蜂巢养土蜂的技艺。据《赞皇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已有一些家庭养殖(蜜蜂),品种也多是土蜂”。陈登第,男,赞皇县南潘人,出生于1869年,继承祖上留下来的树洞养土蜂技术,为南潘村土蜂养殖第一代传承人;陈登第年老时把土蜂养殖和土蜂蜜酿制技术传授于儿子即第二代传承人陈一章;陈一章把技术传授于儿子即第三代继承人陈光华;陈光华把技术传授于二女儿陈秀英。陈秀英,1959年出生,现任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是第四代传承人。

陈秀英的土蜂养殖和土蜂蜜酿制技术是这样的:

第一步,招蜂。找大山里大树上的树洞,发现土蜂窝,就用火绳把窝里的土蜂熏走,取出树洞里的蜂窝,带回家放在自家的树洞或蜂箱里。因蜂窝中有土蜂酿造的蜂蜜,土蜂嗅到蜂蜜甜甜的味道,就会飞来,在树洞或蜂箱中筑巢酿蜜,这样养殖的土峰就会越来越多。

第二步,酿蜜。土蜂分为蜂王、工蜂和雄蜂,蜂王和工蜂都是母蜂,蜂王是最大、最强壮的母蜂。每个蜂箱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雄蜂,它们属于浪荡公子,游手好闲,不干活儿,只负责和蜂王交配。雄蜂和蜂王交配完备后即死,寿命很短。蜂王负责产卵,繁殖下一代,酿制蜂王浆;工蜂负责采花粉酿蜜,辛勤劳作。

第三步,取蜜。过去是把蜂窝从树洞中取出来,深山里的老农养蜂取蜜还用此法。丘陵地区的人们则大多用蜂箱养蜂了,取蜜就是养蜂人戴上特制的蜂帽,揭开蜂箱盖子,把爬满蜜蜂、存满蜂巢、蜂蜜的脾子从蜂箱中取出,再用笤帚把嗡嗡叫的蜜蜂从脾子上扫下来,把脾子装在蜜桶里运走的过程。

第四步,割蜜。养蜂人用一把长长的割蜜刀,在脾子上不停地割动,一层层的蜂巢被割了下来。割平了脾子的正面,再用同样的手法,割脾子的反面。割完后,再把脾子放进蜜桶里。

第五步,摇蜜。把蜜桶里的脾子,取出两面,放在摇蜜机中。右手不停地摇动着摇把,左手使劲地固定住摇蜜机,摇动一段时间停下来,蜂蜜就从脾子上摇到摇蜜机中了,取出脾子,把摇好的蜂蜜倒进蜜桶中。

第六步,盛蜜。用勺子把蜜桶中的土蜂蜜,舀到瓶子里,直到装满蜜瓶。

陈秀英从小跟随父亲养蜂,由南潘村的一户农家养殖,发展成为拥有南潘、北潘、三六沟等4个养蜂基地和永丰村南一个占地20亩的大公司的蕊源蜂业。并成立了赞皇县养蜂协会,获得了国家级、河北省级、石家庄市级、赞皇县级许许多多的荣誉。

赞皇枣酒酿制技艺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枣酒酿制技艺。

赞皇是金丝大枣之乡。金丝大枣,是中国700多个枣品种中唯一的“自然三倍体”品种,果实营养丰富,品质卓越,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七个一尺,十个一斤”而著称,被誉为“百果之首”“天然维生素之王”。赞皇县栽培种植大枣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代以前就有栽培,明代、清代已广泛栽植。1956年,赞皇金丝大枣在中国长沙枣评会上被评为“中国大枣之冠”;1968年75颗赞皇金丝大枣走进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庆祝75岁寿辰。1994年,赞皇金丝大枣在中国首届林业名特新优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赞皇大枣种植面积50多万亩,大枣产业是赞皇的主产业,枣酒生产是赞皇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赞皇枣酒酿制历史很长,晚唐赞皇籍宰相李德裕在他的《思山居一十首·忆村中老人春酒(有刘、杨二叟善酿)》中就有“二叟茅茨下,清晨饮浊醪”之句。据赞皇许亭人代代相传:晚唐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身患重病,食欲减退,体虚乏力,神志倦怠,御医百般诊治无效,李德裕将家乡陈酿金丝大枣酒奉献皇上,武宗日饮三盅,月余病愈。一日,武宗和李德裕饮酒,对李德裕说,爱卿家乡枣酒甚好,朕就赐名德裕贡吧!一时,赞皇枣酒名扬朝野。

赞皇枣酒酿制技艺通过挑选、清洗、蒸煮、破碎、配料、入池、发酵、出池、蒸馏、出酒、勾兑、包装、入库等制作工序,将赞皇金丝大枣酿制成枣酒的技术工艺。赞皇枣酒酿制技艺是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嶂石岩传说,述说着赞皇壮美的山水;赞皇铁龙灯,舞动着中国龙渊源的历史;赞皇丝弦,抒发着赞皇人山一样的情怀;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编织着历史温暖的衣裳;少林拳捋手门演绎着赞皇儿女尚武的精神;土蜂蜜酿制技艺,酝酿着人们甜蜜的事业;枣酒酿制技艺,书写着唐朝的酿酒文化……(张莎、安献锋、范绪国)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