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科学教育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一位教师连续八年给学生家长写信

2018-10-08 10:04:13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纸短情长架起家校共育桥

石外一位教师连续八年给学生家长写信

“现在的时代,节奏快,一切都快。说的话如风一般快,也如风一般瞬间没了踪迹。我不喜欢。”这是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宋玲玲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慨。

从2011年担任年级(16)班班主任开始,宋玲玲坚持八年每周一封家信写给学生和家长。正是这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信,建起了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桥梁,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创造了教育上的奇迹。

365天家信

记录学生们的奋斗历程

其实,早在2004年开始当班主任起,宋玲玲就开始尝试通过每周一封家信的方式与家长和学生进行交流。2011年,她从半截开始接手(16)班,为了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她再次拾起这个曾经用过的方法,开始了长达8年的坚持。

“我是苦孩子出身,比吃苦更让我担心的是,可能你付出了所有,换来的只不过是误解、憎恶、仇恨甚至冷漠。”为了减少因为沟通少而造成的误会、因为家校配合不到位而耽误的教育时机,宋玲玲把一张张信纸当成了课堂以外的又一个教育主阵地。

在写给(16)班家长和学生的十几万字家信中,宋玲玲事无巨细地记录着班级的大事小情。信一开始只是写给家长看,主要是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后来,信也给孩子们看,沟通建设班级的各种理念。

从最初的班级生活碎碎念,到后来分享各种生活的感悟。每一年,宋玲玲的家信字数都多达十几万。慢慢地,读宋老师的信成了学生和家长的一种习惯和期待,365天的家信记录了(16)班学生们的奋斗历程。

家信力量如“明灯”

助力学生奋斗

有人说,宋玲玲的家信是有魔力的。因为自从她接手(16)班开始家信沟通后,(16)班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一路走到了年级领头雁的位置。而她的学生,有的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有的考上了清华大学,还有的进入芝加哥大学。而受益于这些家信教育的学生们却说,真正有魔力的是宋老师注入家信中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在做(16)班班主任的日子里,宋玲玲与学生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斗志昂扬、奋发向上。“若用一种动物来形容自己,我想应该是蚌,将你们紧紧拥在怀里,把珍贵的、脆弱的、甚至最不堪的一面坦然展露,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激昂。”她对学生们这么说。

甚至在毕业之后,宋玲玲对学生的书信交流也没有中断,不管学生们后来在哪里深造,都有一封不间断的家信穿越祖国大地,或是漂洋过海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孩子们都说,他们能够最终“扬帆”就是依靠着宋老师的家信力量,正是这一盏盏照亮黑暗的“明灯”,让他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到达心中的理想彼岸。

《我们16班》成书后

经验得到推广

如今,送别(16)班的学生已是很多年前的事儿,而宋玲玲的家信却从没有间断一直在写。也许是家信的坚持起源于(16)班教学的缘由吧,那些年(16)班的家信往事时时萦绕在宋玲玲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成为她与(16)班学生最美好的回忆。

日前,宋玲玲将2011年秋至2012年夏的长达十几万字的家信汇编而成《我们16班》一书,在新书发布现场,当年(16)班的学生及其家长纷纷到场,师生共同回顾过往经历,现场观众泪光盈眸。

“让班级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是我的职业追求。家庭中有照顾别人的人,就有被照顾的人;有理解尊重,也会有撒娇耍横;有泪水涟涟,更有言笑晏晏。既然是一个家,必然有家书。这些家信放在一起就勾勒出了(16)班崛起的轨迹,里面有焦虑和忧愤,也有欢心与激动。我不完美,但我真实。”宋玲玲的话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许多慕名而来的教育工作者专程到现场聆听了家信的故事,“这种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非常好,我们回去也要借鉴学习。”他们说。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也表示,将在学校老师间开展向宋玲玲老师学习的活动,将好的教学方法推广下去。 (首席记者李云萍)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