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区县新闻

赞皇:誓摘贫帽奔富路 砥砺奋进建小康

2018-11-28 11:22:37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赞皇

誓摘贫帽奔富路 砥砺奋进建小康

“流动党校”打破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顽疾”。

小额贷款解决了贫困户创业的资金难题。

家门口就业让百姓心里很踏实。

生态强县 大美赞皇。

近年来,赞皇全县上下在贫穷落后中警醒,在脱贫攻坚中担当,在致富奔小康路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拔穷根”,“摘穷帽”,破除了守旧思想,拓宽了致富渠道,加快了致富步伐,同心同德,不懈奋斗,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突破思想障碍 增强致富信心

2017年以来,赞皇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党的政策,围绕中心工作,创新思路举措,问计问需于民,凝心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等、靠、要”思想是阻碍贫困户脱贫的“顽疾”。为此,赞皇县迅速成立了“流动党校”,采用“课堂授课+现场教学”“党校教师+扶贫部门”“党员‘点餐’+党校‘下厨’”等“三结合”的形式,让培训对象在学中悟、悟中做、做中思,切实把最期盼、最实在、最有用的理论政策和致富技能传递给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党支部、农村党员和贫困群众。

“立足实用”是“流动党校”开展宣讲的最大特点。针对以往宣讲中“就宣讲而宣讲,讲完就算完”的情况,“流动党校”将授课和提问相结合,加强课后辅导,注重解答党员群众普遍感到疑难的问题,避免了以往听课人“懵懵懂懂来,稀里糊涂去”的现象。同时宣讲团成员每人负责一个村,担任学习辅导员,送课上门,帮助基层党组织抓好理论学习和各种技术、技能培训。

该县有效聚合省、市、县管拔尖人才力量,以服务贫困人口发展为导向,按行业将30名拔尖人才划分为实用科技、农林生产、医疗保健、创业创新等14支服务团队,以“专题讲座+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的形式不断开展送医、送教、送技活动。县管拔尖人才、县中医院副院长袁法林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准时到贫困村授课并开展义诊活动,向村民们介绍高血压的早期表现、早期筛查、早期预防等知识,并为参加讲座的贫困户提供现场咨询、义诊等服务。

“对于那些居住较为分散或是行动不便的老同志,我们就提供上门宣讲、送学上门等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确保不留空白。”赞皇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赵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流动党校”打通了培训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保证了无论居于城区还是偏远乡镇的百姓,都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便、享受到平等优质的培训服务。

政策讲到了还不够,还要让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术。在阳泽和院头的田间地头,不少村民反映“枣树面临新难题”“青枣价格低”“农民致富难”“鲜食枣新品种补贴少,老百姓不愿尝试”……为此,“流动党校”围绕当前开展的农村改革,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求,通过开展农业新品种种植、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发展等专题讲座,帮助百姓掌握致富技能。“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为全县党员进行专题解疑释惑;“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找准自身差距;“沉下去”,各级干部深入贫困户走访调研;“推上来”,讨论交流,如何使扶贫措施更有针对性。

“从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困惑出发、从增加老百姓的钱袋子出发,‘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俺们老百姓为这样的干部点赞。”赞皇县黄北坪村贫困户侯志民满怀感激地评价该村党员干部。2018年47岁的侯志民,在自家的荒山上栽种了3000多棵核桃树,由于管理不到位,核桃的品质差,价格低,年年丰产不丰收。村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以后,积极联系县林业局专家对他进行指导,同时又帮助他参加县、乡组织的核桃树培训班。2018年他家核桃收入近3万元,为此侯志民也成为该村2018年第一个脱贫户。

“流动党校”是做好基层培训宣讲工作的“金钥匙”,是经过实践检验、群众认可的好办法。

截至目前,该县已通过“流动党校” 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1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党员的精神世界,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新思想在广大干部的工作实践中不断裂变,像一粒粒“火种”播撒到生态建设、现代农业、扶贫开发等领域,为赞皇县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促进产业发展 拓宽增收渠道

贫在产业,困在发展。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赞皇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在赞皇县利通商贸有限公司的核桃分捡车间里,上百名工人正将工作台上成堆的核桃仁,按照大小、色泽及完整程度等标准,分别放入手边的八九个盆里。来自该县赵家庄村的工人赵二国说:“我在厂里主要负责设备维护,每天工资是100元;家里还种着几亩核桃树,收获后,由厂里统一收购,每公斤核桃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2元左右。算下来,我们家2018年的总收入将近3万元,实现脱贫肯定没问题。”

依托绿色产业优势, 赞皇县利通商贸有限公司本着“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 手把手向贫困群众传授技能和知识,并将具备了一定核桃生产和加工技能的贫困户直接安排到公司就业,让贫困人口就地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每月有了22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来源。

为进一步扩大带动范围,利通商贸选择贫困村、贫困户相对集中的阳泽乡、院头镇、清河乡、土门乡、黄北坪乡等乡镇,建设“扶贫微工厂”35个,让60岁至70岁的“半劳力”参与到脱贫攻坚中,“零距离”就业、“零投资”创业,就地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最终实现稳定脱贫。利通商贸通过产业拉动、就业带动,辐射110多个行政村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1200余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有效带动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足不出村,便可实现就近就业,用“小核桃”撑起了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大梦想”,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畅通了一条致富门路。

“家有两箱蜂,脱贫不用愁;家有五箱蜂,奔小康肯定行。”这是在赞皇县西部山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赞皇县拥有45万亩的大枣种植面积,每到春夏时节,枣花飘香、荆花遍野,蜂农守着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蜜源,经营着养蜂售蜜这样一个“甜蜜的事业”,养蜂业已成为该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亮点。

2004年,在养蜂协会的基础上,陈秀英组织成立了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涉及全县11个乡镇,158个村,养殖量超过3万群,年产量达2000多吨,年销售额突破5000多万元,蜂农的年收入平均达到5万元左右,上千个贫困户依靠养蜂实现了脱贫致富。陈秀英用“小蜜蜂”撑起了贫困蜂农的“甜蜜梦想”。

2018年65岁的韩国辰身体硬朗,但老伴儿患有静脉曲张,又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三个女儿都已出嫁,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韩国辰肩上,“我们老两口,全得靠我一个人。”

2015年,韩国辰在县养蜂协会的帮助下开始养蜂,通过免费的技术培训和自己的刻苦钻研,他的蜜蜂产业越做越大,由2015年的几箱蜂变成现在的50多箱蜂。每年的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韩国辰也成为黑石村2017年第一个脱贫户。

“纺线织布这些活儿不受时间、地点、年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妇女。”在赞皇县说起崔雪琴,当地百姓都会一个劲儿地竖起大拇指称赞。

在原村土布的织布车间里,83岁的秦荣妮正在织布机上忙活着。她说,自己13岁就会织布,2011年到合作社,凭着“老手艺”不光能挣钱,身体还比以前好了,如今眼不花、耳不聋。“很多人劝我歇歇,我说一歇就得病啊!”

2007年,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崔雪琴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不但让赞皇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纺线织布等技艺得到传承,而且使充满时尚元素的土布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舞台,更让200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每年有了8000元到23000元的收入,她被称为扶贫路上的“织布状元”。

合作社成立后,崔雪琴开始招纳十里八村的妇女。80多岁的老奶奶来了,20多岁的小媳妇也来了,在她的带领下,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农民,开始走上了稳定的脱贫增收路。如今,在赞皇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已有6个乡17个村的2500多名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双手织出了五彩斑斓的致富路,实现了就业脱贫,过上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与此同时,赞皇县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柴鸡、家猪等特色养殖产业,全县柴鸡存栏500万只,460余户1260名贫困人口生活有了保障;大力发展光伏扶贫,全县完成了2家集中式、31家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年平均发电量达到5500兆千瓦时,18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长期稳定受益。产业就业已成为赞皇县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出列的主渠道。

落实扶贫政策 加快致富步伐

李国瑞是河北省赞皇县许亭乡幸福庄村的一名青年。别看生活在幸福庄,其实以前可真不幸福。幸福庄村在赞皇县比较靠西,是紧邻山西省界的一个深度贫困村。村庄四周环绕的是几千亩山坡,房前是石头河滩,每户几分薄田,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资源。祖祖辈辈在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进行着原始农耕,勉强可以维持温饱。

李国瑞1994年初中毕业后,跟随同村的哥哥姐姐们出外打零工,但由于没有文化,挣不了多少钱,生活仍然艰难。直到2002年听说有人靠饲养蜜蜂致了富,李国瑞心里羡慕得很。没有考虑和犹豫,李国瑞从拮据的生活里挤出了2000元,养起了蜂,并加入了赞皇县养蜂协会。

然而好景不长,李国瑞就受到了蜂蜜价格下滑的影响。在村领导和扶贫工作队的牵线下,李国瑞从银行贷到了五万元贴息贷款,依靠周围几千亩的良好荆条蜜源、生态原始、无污染环境,顺利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成倍增长。生活在幸福庄的李国瑞真正“幸福了”。

在赞皇,像李国瑞这样,依靠好的政策,顺利实现脱贫致富的人还有很多。嶂石岩镇三六沟村的时建朝是个残疾人,一直从事板栗种植,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一家生活困难,一直为建档立卡户。

赞皇县创造性实施了“四统一分”造林模式和“三无偿、四配套、五协调”服务措施,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苗木供应、统一管理、分户经营,无偿供应苗木、无偿嫁接、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做到树栽到哪里,水利、电力、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通过为农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无盲区服务,让农民敢栽树,愿栽树,栽得起树、管得好树。如今,赞皇县10万粮农变果农,山区变景区,“山山都是花果山、树树都是摇钱树”。赞皇贫困百姓在好政策支持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迈向小康之路的脚步将更加铿锵有力。

如今,在县、乡及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田间作业路修到了时建朝家的板栗林里,林业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讲解果树管理技术,这一切都让像时建朝一样的村民看到了希望。

在精心呵护和不懈努力下,时建朝一家20亩的板栗,每年都有了可观的收入,他也成为2017年第一个该村脱贫户。老时说:“这几年,在好政策的指导下,种植板栗让俺实现了脱贫致富,还给孩子买了汽车,房子也进行了翻盖,俺从心里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多,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板栗不易保存,采摘下来以后,如果不能及时出售,或是遇到阴雨天,就会发霉变质,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这是困扰三六沟村百姓多年的问题。保存问题解决不了,老百姓或许会因此返贫。

“针对板栗没有储藏加工链条的突出问题,县里积极联系对口帮扶赞皇的港澳办,积极筹建冷库和加工厂。目前,投资100万元的冷库已完成可研选址,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优先存储贫困户的板栗,预计每斤可增收0.5—1元。”三六沟村党支部书记时占朝说。

同时,嶂石岩镇在发展板栗产业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挖掘山场广阔、生态良好的自然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建立蜜蜂养殖基地,实行“政府+企业+农户”帮扶共赢的组织创收模式,所得利润实行村集体、企业、农户三三分红。

扶贫情深,幸福花开。这是一张浸透着苦水、汗水和喜悦泪水的成绩单。2017年,44个贫困村、1.1万人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52个贫困村、5513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56%。赞皇县闯出了一条山区县脱贫攻坚致富的新路。(安献锋、张莎、范绪国)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