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区县新闻>>

带你逛正定——开元寺

2018-12-10 11:10:42 来源:掌上正定微信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盼星星,盼月亮,

盼到周末出去浪~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打卡

第五站——开元寺!

开元寺是正定众多寺院中历史最早的一个。它始建于东魏,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原名净观寺,隋朝改名解慧寺,唐开元年间玄宗诏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为寺号,更名为开元寺。据寺内碑文记载,寺院在鼎盛时期的建筑有三门楼、天王殿、伽蓝殿、给孤堂、毗卢殿、韦驮殿、钟楼、须弥塔和法船正殿。现寺内仅存天王殿、钟楼、须弥塔和法船殿遗址。

寺院最南端是后复建起来的唐代三门楼,三门楼石柱上有唐及宋、金等后代人留下的多处题记和线刻画,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三门楼北侧是1983年改建的天王殿,殿内已无天王画像。出天王殿我们便可以看到中轴线末端是开元寺的主殿法船殿遗址,西侧为古塔,东侧是钟楼,这种主殿在后,塔阁相对而立的平面布局,在世界上仅存日本法隆寺和我们这座开元寺,是研究寺院布局以塔为中心转向,以殿阁为中心,在唐代这一过渡时期的珍贵实例。

钟楼始建于晚唐时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座钟楼,具有极高的古建价值。1989年至199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76万元,在国家文物局高级工程师祁英涛的主持下,进行了落架重修,使其更具时代风格。钟楼上悬挂一口铜钟,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重约11吨,为唐代所铸。其造型古朴大方,钟上无铭文,钟声浑厚悠远。它是我国现存古钟中,年代较早,体重较大,保存完整的珍贵实物,可称稀世珍品。据说此钟与苏州寒山寺的古钟齐名,并流传着“南有姑苏寒山,北有真定开元”的说法。

在重修钟楼时,周围群众反映说,与钟相对应的位置曾有一口圆形水井,深度不详,于是工程结束后对水井进行了挖掘清理。在水井的东北侧距地表92厘米处发现了地宫。在砖砌的方形地宫中放有一方石函,石函雕制精细,色彩艳丽,具有初唐风格,被定为一级文物。在石函里套有一铜函,铜函内又有木函和金函,金函内存放舍利。在铜函周围还散放着“开元通宝”、“五铢”铜钱和铜、铁钗。这座地宫的发现和珍贵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开元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须弥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高42.5米,因塔身全部由青砖砌筑,所以俗称砖塔。这座古塔为九级密檐式方形塔,除塔身四角处饰有八尊力士外无任何装饰,看上去古朴稳重,端庄典雅。虽经明代大修,至今仍保持着明显的唐塔风格。1956年须弥塔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外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但始建年代要早70多年,而且在古文献中也被称为“雁塔”。关于“雁塔”这个名字有这样一个由来:古印度时,一座寺院的僧人信奉小乘佛教,允许吃“三净肉”,但三净肉不能时时满足。一天,天上飞过一群大雁,一僧人眼望雁阵说了句:“可惜我院众僧吃不到。”他的话音未落,只见一只大雁倒飞回来,坠地而死。僧人因此有所感悟,说这是佛设法教化我们去除人的贪婪本性,要我们尊奉大乘教法,自觉觉他,利乐众生。为了纪念大雁的功德,将它建塔安葬,后来寺院多建这种形制的宝塔,并称“雁塔”。

在开元寺的东南隅有个珍贵的出土文物——巨型赑屃,它不是开元寺的原物,而是2000年6月22日在城内府前街挖住宅楼地槽时发现的(距地面2米深)。因为发掘地点地处居民生活区和商业区,场地狭小,不利于文物的保护,为了使这一珍贵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和更好地开发利用,不少文史专家认为应实施异地保护。所以同年8月12号将其移至开元寺。

赑屃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同时出土的还有碑首2块,碑身约有五分之一。根据出土的文字推断,这块巨碑是五代后晋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纪功碑。安重荣,山西朔县人,后晋时任成德军节度使,他控制镇州(今正定)六年,逐渐拥兵自重,图谋自立为帝。这通巨碑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他为自己建造的功德碑。公元941年,安重荣起兵造反,后被诛杀,这通刻满安重荣功德的巨碑也被砸毁并埋于地下。赑屃及残碑的发现,对研究唐至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有着重要的实物价值。目前,我国现有五代碑刻很少,这样的巨碑极为罕见,应属国内最大的一通,而巨型赑屃更为珍贵,堪称“国内第一”。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