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新闻快讯

石家庄市改革开放40年文学创作成果卓著

2018-12-14 10:25:43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俯身燕赵沃土留下满纸芬芳

——石家庄市改革开放40年文学创作成果卓著

在举国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市文联日前召开了2018年石家庄市青年文学创作会议,来自石家庄市各条战线的150名青年作家、基层作者代表欢聚一堂,共商新时代文学肩负新使命,攀登新高峰的大计。这是石家庄文艺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文学青年们的一次盛会。

大会上,人们欣喜地发现,石家庄市以周喜俊、康志刚等为首的50后、60后作家已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佳作频出;70后、80后作家杨辉素、程雪莉等也成为骨干力量,势头强健;90后、00后“小作家”朝气蓬勃,让人惊喜不断……改革开放40年,石家庄市作家队伍人才济济,文艺作品接地气、有人气,全市的文学创作成果显著,未来可期。

辉煌 文艺之风吹开万树千红

改革开放初期,当不少作家在伤痕文学领域掀起写作热潮之时,石家庄市的青年作家就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以饱满的激情,高涨的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新变化,创作出一批在全国文坛产生影响的精品力作,著名作家贾大山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石家庄市文联主席、作家周喜俊回忆,1978年,贾大山老师的小说《取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果》在《人民文学》发表;《花市》被《小说选刊》转载,这在当时影响很大。还有刘章的组诗《北山恋》,边国政的抒情诗《对一座大山的询问》,萧振荣的组诗《回乡纪事》同时获1979—1980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初,石家庄青年作家群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全国文学界都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激励我们一大批青年人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文学的高潮也是热潮,石家庄市的创作人才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文艺作品也是遍地开花。“当时的人们有生活,有榜样,也有创作氛围。基层文化馆纷纷举办各类创作辅导班,每次都有20、30名业余作者去参加。”

1982年,周喜俊的《辣椒嫂》刊发在了《曲艺》的首篇。这部作品同年还获得河北省四化建设新人新貌优秀作品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前身)。作为河北省社科领域第一个被破格录用的自学成才者,她被安排到了行唐县文化馆工作,从此人生命运彻底转变。

因写作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这件事被中央新闻媒体报道之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激发大批有志青年走上文学的道路。周喜俊清楚地记得:“1983年至1986年,共有121人获得破格录用,其中文学线上占了一大部分,可想而知,当时的热烈氛围。”

低谷 思潮更迭带来创作混乱

1963年出生的作家康志刚直言自己很幸运,他说自己是受贾大山等老师的影响,走上了现实题材的创作之路。“我1982年复员回家,在电子元件厂当文书,在贾老师主编的《正定文艺》上发表了《虎子》。最难忘的是1983年,我写了一篇反映人们进城创业的《农家小夜曲》登在了建设日报上,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随着国门打开,各种思潮也让人应接不暇,意识流、荒诞派、先锋派,感觉一下子就迎面冲过来,这也让很多年轻的创作者开始迷失。”康志刚说,自己也有过矛盾,曾经跟着流行“跑”过一阵儿。那时他写出的小说,朋友都说看不懂,这也让他开始反思追求文学的初心。“哪个才是根,我们的写作究竟是为谁服务?”

与此同时,大的社会变革也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学聚在一起聊的都是做点什么小买卖,是卖服装,还是承包果园?有朋友捣腾钢材,有朋友在河滩地种西瓜,一年挣了好几千。而我在文化馆一个月也就几十块,反差特别大。那时候发表作品难,稿费也低,只够买盒烟,想买瓶酒都不够。”上世纪九十年代,康志刚身边很多业余作家都下海经了商。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有不少作家,开始迎合书商、迎合市场,在作品中糅入暴力、色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常山影院的报摊上,一位老人指着那些掺杂色情内容的杂志对老板说,写这种书的作家应该把手指头剁掉,这不是毁坏孩子们嘛。”这件事让康志刚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也坚定了他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创作出充满正能量,反映新时代、新农村生活作品的信念。“我们应有感而发,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康志刚当年的经历并非个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大潮的冲击,当时的文学艺术边缘化,青年作家队伍流失严重,石家庄市文学创作人才也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

蜕变 把握导向再铸新辉煌

“2005年,在河北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受表彰的十佳作家、发言代表、省作协工作报告、文学院合同制作家,没有石家庄一人,没提石家庄市一句。”周喜俊说,作为新上任的市文联主席,当时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让我们的作家队伍重振雄风,我们提出了‘树旗帜,带队伍,育人才,出精品’的工作思路。”

2006年,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市文联设立了一年一度的大报大刊奖,这不仅仅是物质奖励,更引领青年作者树立向全国文艺界看齐的精品意识。2009年,石家庄市第一次青创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石家庄市文学青年“赶考”的集结号,也是向文学高峰攀登的进军号。近年来,市文联还坚持面向基层、校园开办各种讲座、交流会……

作为市文联、市作协的“带头人”,周喜俊在各种思潮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讴歌。她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优秀的作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风,更带动了很多人。

作家康志刚在塔元庄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作出长篇小说《天天都有大太阳》,并在《中国作家》杂志发了头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市作家首次登上国家级大刊的长篇小说,同年,该小说获得唯一的《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大奖。作家程雪莉在深入生活、扎根基层过程中,开始注重社会大题材写作,创作出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平山团》,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作家杨辉素积极主动深入生活,她以吕建江事迹创作的报告文学《坚持》,在光明日报整版发表……

记者了解到,目前,石家庄市作协会员1000多人,以去年为例,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石家庄市获奖作品12件;河北省第二届孙犁文学奖,全省获奖作品20件,石家庄市7件;河北小说排行榜,全省10部作品,石家庄市3部;河北报告文学排行榜,全省7部作品,石家庄市4部。两年一届的河北文学院合同制作家选聘,石家庄市入选人数连续五届名列全省第一……中国文联还七次邀请周喜俊介绍石家庄市文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让文学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火热的现实生活,更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作为读者,我们希望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扎扎实实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反映石家庄故事,具有家国情怀的精品力作。(记者 张晓娟)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