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头条新闻

青山沃野绘宏图——改革开放40年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综述

2018-12-18 09:43:04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青山沃野绘宏图

——改革开放40年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综述

从“包产到户”解决温饱,到真正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每一项举措无不标志着石家庄的农业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

40年来,在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三农”工作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党建引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市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难题逐步破解,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大……在石家庄广阔的沃野里,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农民收入40年连增

观念更新聚力量,思想转变除“穷根”。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的生产活动核心由单一的农产品种养,逐步发展为以增收为核心,统筹考量生产、储运、销售的发展新模式,农民的市场融入度不断提升,收入也成倍增长,“闯市场”、“找门路”成为农村致富的新名词。而开放意识逐步取代保守思想,使得越来越多农民的土地情结松动,为农转商、农转工、农转服打好基础,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会权益都发生重大变化。而今,土地“三权分置”深入人心,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农民千方百计增收增效,制度红利得以充分享受。

1979年,石家庄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进入21世纪后,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困难和新问题,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改革力度,制定实施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多项农业专项改革方案,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市农民收入呈现40年连增的大好局面。

粮食总产连续增长

“以前我们只知道小麦套种玉米,现在好了,不仅有订单制种植为我们作后盾,蔬菜、核桃、畜禽养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增收渠道,让我的收入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近日,栾城区天亮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赵军海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农民朴实的话语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石家庄农业结构调整的变迁。

40年来,石家庄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石家庄市是粮食生产大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100多万亩(辛集100多万亩),总产500多万吨(辛集50万吨左右),有13个县(市)(含辛集市)被列入河北省粮食生产大县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业生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长期以来,石家庄市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基本思路,抓政策、稳面积,增投入、夯基础,重科技、强服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连年丰收,单产保持较高水平,粮食亩产稳定在430公斤以上,超全省粮食亩产100公斤左右。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近年来,围绕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全市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集中,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新格局。

在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许多粮经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树立典型、指导大面积生产,切实加强科研、示范、推广工作,强化科技增粮措施落实,全市建成了一批粮食高产示范田,粮食总产连续增长。2017粮食亩产454公斤,较1978年增加216.8公斤。199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79万亩,总产达到512.5万吨,面积、总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生态农业快速转型

“以前大家种菜都是跟风种植,一哄而上,产品上市集中并且质量上不去,还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我们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不光提高了蔬菜质量,农户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产业工人,大家不但有了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劳务收入。”近日,正指挥农民收获的赵县绿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彦飞说。

这是石家庄市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所取得的喜人成果。近年来,石家庄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鼓励其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设施果蔬、奶牛养殖等特色优势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2017年重点龙头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40年来,石家庄市历届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政策研究、政策出台、政策落实作为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了土地流转、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挥了良好的政策效应。

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为目标,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呈现量效齐增良好势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市蔬菜生产发展迅速,产量大幅增长。到2001年,蔬菜播种面积增至217.8万亩,产量突破1000万吨,市场供应平衡。2001年到201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左右,总产量1240万吨左右。全市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20多个品种,逐步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全市蔬菜总产值178亿元,约占农林牧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蔬菜产业与果品业、畜牧业一起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供给有效、功能多样、优质高效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美丽乡村绽放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深入,石家庄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淳朴的石家庄人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改变着家乡,共同描绘着石家庄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石家庄市已有1619个村庄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打造了平山李家庄、井陉吕家庄等182个省级美丽乡村和平山西柏坡、正定古城、栾城三苏、鹿泉抱犊寨4个省级精品片区,一个个“盆景”连成了一道道“风景”。省美丽乡村数量和省先进县数量连续多年在全省领先,省对设区市的考核中,石家庄市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石家庄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论述,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新要求,紧密联系石家庄市实际,确立了“城市品质、乡村风情、现代农村”的美丽乡村定位,并将其写入石家庄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点-线-片-面-全域”的推进路径和由“盆景”变“风景”的工作目标。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石家庄市始终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不砍树、不占田、不劈山,恢复和保持自然生态,修缮和保护农村特色建筑,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文化,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现在,石家庄已经建成一批布局优化、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为老百姓休闲度假提供更多好去处,“绿水青山”成了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广大农民的“金山银山”,书写了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如今,放眼石家庄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跃入眼帘,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石家庄大地上徐徐展开。身处乡村振兴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石家庄青山沃野的宏伟蓝图将越绘越精彩。(记者 岳金宏)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