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区县新闻>>

把事做到百姓心坎上——行唐县东井底村脱贫见闻

2019-05-13 15:51:27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村里在2018年建了五个黑木耳示范大棚,村民依靠辛勤劳作走上致富。

扶贫工作组引来资金,建起了行唐县中部养老中心,解决了村里的养老问题。

5月12日,东井底村的王哲和邻村姑娘马红喜结连理,娶媳妇不再是村里的难事。

扶贫工作组在行唐县浓意服装厂向厂长王新华(右二)了解经营状况。在工作组的支持下,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建立了承接欧洲企业工装订单的服装厂,解决了村里60多人就业。

因为村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遵纪守法、基层组织健全,东井底村在2018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工作人员在检查产品“大枣夹核桃”的烘干情况。东井底村和大山兄弟土特产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也为村里带来了收益。

扶贫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在村里为村民安装了健身器、棋盘等休闲娱乐设施。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行唐县东井底村的脱贫历程充分印证了这一点。驻村扶贫工作组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以百姓之心为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几年间,一项项为民举措相继落地,一个个致富实招陆续见效,乡亲们的信心更强,干劲儿更足,形成了全村上下同心的强大合力,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之战。日前,经河北省政府批准,行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东井底村从此摘掉了“贫困”帽子。

从前的东井底村,是一个穷村、破村,村里的姑娘都争相嫁出去,外村的姑娘没人愿意嫁过来,即使不刮风下雨,村里的道路都泥泞难行。这个贫困户占全村一半多的穷村子,在扶贫工作组到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井底村属于行唐县上方乡,2016年统计,全村722户人家,其中贫困户就有431户。“过去一闹干旱,俺们村个个水井见底,这就是俺们村名的来历。”村民刘大爷说道。东井底村底子薄,基础差,尤其是缺水干旱,灌溉和饮用水都是老大难问题,百姓只能种植玉米、小麦、红薯等“靠天收”的抗旱作物。自从中联部派驻驻村第一书记、石家庄市直机关工委派驻的三名同志和县扶贫办共五名同志组成了精准扶贫工作组后,与村两委8名成员一起,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村里面貌大为改观。扶贫工作组入驻前,村集体经济和产业项目为零。两年来,在扶贫工作组的积极跑办下,该村与河北龙头企业大山兄弟土特产公司建立了股份合作制企业,每年返还10%收益给村里,2018年初开始第一次分红。中联部捐资在村里建起了五个黑木耳示范大棚,2018年秋季投产。扶贫工作组还牵头推动村委会与河北农业龙头企业山坡坡农林专业合作社签订利益联结机制协议书,又筹资成立了行唐县京望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投产运营;支持村里致富带头人建立了带动60多人就业的服装加工厂;支持返乡创业人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东建立的现代循环农业园在2019年上半年投入运营。目前,村里又与山东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在村南建起占地130亩、以20个火龙果温室大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扶贫工作组与村两委引来的一个个项目不仅解决了村里劳动力就业困难,而且给乡亲们带来了真金白银。

为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扶贫工作组四处筹资,在2017年开始先后投资修建了13.9公里的口头灌溉水渠、两个小型水库和七口深水灌溉井,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用水难问题。扶贫工作组还带着乡亲们对村里、田间的道路进行硬化、绿化和美化,为村里建起了党员之家、文体中心、幸福互助院、农家书屋、行唐县中部养老中心,还修建了文化广场等设施。

通过产业扶持,村集体纯收入达到每年固定24万元以上,村民本地就业达到150多人。全村没有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所有中小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中专和职教学生享受雨露计划,大学和专科享受中联部人保教育基金。村里全部人口都加入了合作医疗,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免缴合作医疗费,享受医疗一站式报销和大病救助等惠民政策。

两年的时间,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带着乡亲们用实干和奋斗把东井底村变了样子,用乡亲们的话说就是:“扶贫工作组,把事儿做到百姓的心坎上。”(记者荣震瀚、董永博 文/图)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