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区县新闻>>

两任村支书讲述西柏棠村发展史 ​习总书记当年在我村宣讲“一号文件”

2019-05-14 09:24:31 来源:燕赵晚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习总书记当年在我村宣讲“一号文件”

两任村支书讲述西柏棠村发展史 那次宣讲鼓舞了村民整整35年

●蹲点手记⑥

西柏棠村民感觉他们村和其他的村子不一样,因为早在1984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就到他们村宣讲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西柏棠村发展得早、比较富裕,是那会儿就奠定的基础。

西柏棠村党员活动室的黑板上,留有前一天晚上村合唱队写下的《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歌词的左侧,是他们近期在排演的九首曲目。

“在没有党员活动的晚上,村里的红歌合唱队就在这里排演。”李宏伟说,“这是村里自发组成的红歌歌唱队,曲目以歌唱伟大的祖国为主。”

李宏伟是正定县正定镇西柏棠村党支部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镇党委委员,常年在镇村两头跑,但对西柏棠村的每一个数字如数家珍。

“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实力与村东的塔元庄还有差距,但村民的幸福感不比他们差,很多人都知道,1984年1月22日,再有10天该过年了,县委书记习近平在我们村宣讲了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件事,村里的老支书最清楚。”

村子富得早,得益于习近平的定心丸

王臭货,74岁,2000年以前任西柏棠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脑海里,县委书记向村民宣读“中央一号文件”,是30多年前的事情,却像放电影一样清晰。

“这件事当年上过《河北日报》哩。”王臭货回忆说。

1984年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那天早饭后村支书王臭货招呼村民去大队部开会,会议的内容是县委书记习近平要给大家宣讲中央文件。

“大队部的院里来了500多人。很快就过年了,大家都在家里忙活,这时节的会议效果是最好的。”王臭货说,为什么要开这样的一个会呢?“1983年1月,正定在河北开创先河,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但土地是每年一包,下一步怎么办,大家心里都没底,在这次村里的大会上,县委书记习近平冒着严寒边读‘中央一号文件’,边给大家解释文件的内涵,最关键的是文件上有这样一句话:土地承包权15年不变。”

那天上午,王臭货和村干部从大队的办公室抬出了两张课桌,村民到得差不多了,县委书记习近平开始宣讲,他念一段文件内容讲一段自己的理解。

“土地一年一承包的时候,大家不愿意往地里施肥,因为第二年重新承包,这块地不一定是自己的了。书记说了土地承包权15年不变后,会场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尤其当他说了农副业不会再是‘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时,乡亲们的内心有底了。当天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的阵容足够强大,这样的阵容对于村民来说,力度、可信度均是空前的,这个阵容不仅仅是稳定剂,还是强心针。”

王臭货说,县委书记习近平居中,左侧是他本人,书记的右侧是公社党委书记赵建军,再右侧是县委的工作人员,这次会后要写新闻,给全县的人讲中央的精神,吃定心丸。

“那之后,村民搞养殖的开始扩大规模,做柳编的继续编筐,我们这里守着滹沱河,有做柳编的传统手艺。”王臭货说,两年后,村里又出现了打家具的作坊,然后出现了一批万元户,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一直到本世纪初,正定全县甚至石家庄市的很多人都知道,买家具去西柏棠,那会儿西柏棠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啦。“村里上岁数的人都知道,我们村为什么富得快、富得早,正是因为习总书记当年在我们村宣读了‘中央一号文件’,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指明了方向。”

沿“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大步快走

李宏伟说:“现在村集体的存款有3000多万元,每年村里还能收入300多万元,村集体有实力,所以像村民的水电费、新农村合作医疗缴费,都是集体统一拨款。村里有2980口人,一年要花80多万元呢,我们还给村里50岁以上的人发福利,每年从200元到1500元不等。”

西柏棠村的集体收益主要来自于临街商业门店的租金及集体土地发包。因为离县城近,村域范围内有大小民营企业140多家,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家具、门业、板材和铝合金加工,村集体的收益稳定,村民就业也不难。

华溢木业位于西柏棠村子东部,创始人起先在恒山市场做板材生意,现在已发展成年产值6000多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这家企业是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也是我看着一年一年做起来的,他们的生意现在做到了全国,已经成了本地木业的标杆企业。”西柏棠村老支书王臭货说。

李宏伟说:“村里像华溢木业这样的企业多了,种地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土地不能闲置,村里正在搞土地流转,准备和我们的东邻居塔元庄合作,做智能农业和观光,我们围绕当年县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结合我们村的自身发展阶段,除了继续服务好域内企业,更要做活农业,为村民增收,在‘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上,做出西柏棠的特色,增强集体实力,大步快走,更好地服务村民。”

李宏伟说,习总书记当年在西柏棠村的一次入村宣讲,整整鼓舞了这个村子35年,三十多年来,村子的每一步发展,都与1984年春节前“老书记”习近平的宣讲有深深的关联。(融媒体记者范文龙、魏宪亮、安文联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