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新闻快讯>>

倾听市民讲述博物馆里的美好时光

2019-05-16 09:29:02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倾听市民讲述——

博物馆里的美好时光

在河北博物院,志愿者王静雅(右一)正在给参观者义务讲解。 (资料图片)

2019年5月18日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不仅担纲着一座城市的视觉符号,更绵延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近几年,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超乎想象,走进博物馆渐渐变成日常,而博物馆也在以各种方式缩短与市民生活的距离。

●“参观博物馆成为很多人的‘日常’”

5月14日上午,市民张玲芳带着儿子、女儿来到河北博物院,这一次他们的参观重点是“漫游奇境——动漫原画特展”和“万里茶道”展览。

在北区9、10号厅里,她和两个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从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和小飞侠到七龙珠、柯南、海贼王,从彩色概念画到大师签名版铅笔手稿,200幅世界动漫原画不仅让孩子们开心不已,连她也沉浸在动漫的世界里,仿佛瞬间回到了童年。“万里茶道”展览在北区13、14号厅里,一面巨型的“茶砖墙”吸引了张玲芳和两个孩子。这面“墙”由黑茶砖和红茶砖组成,用了一百多公斤茶叶,散发出缕缕茶香,引人陶醉。看到观众争相和“茶砖墙”拍照留念,两个孩子也站到“墙”前面,摆出最酷的造型拍照,儿子还特意帮张玲芳拍了一张。

张玲芳告诉记者,她是自由工作者,业余时间比较充沛。一有时间,她就会到河北博物院参观,有时还会带上两个孩子。“常设的展览我早就带孩子们参观过,现在是博物馆有什么展览,我们就过来参观。我觉得小孩子到博物馆可以增长见识,知识面可以拓宽点,挺好的,而且河北博物院环境很好。”张玲芳说,现在博物馆是很多人“打卡”的热门地点,她身边的很多朋友也都经常单独或者带孩子到石家庄各个博物馆参观。

“参观博物馆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市民苏运生说。退休后,他经常到河北博物院参观,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上午9点一开馆,我就进去,中午出来简单吃点儿饭再进去,直到下午5点闭馆我才出来。”他说,每次到博物馆他都会带上“参观三件套”:笔记本、笔、水杯。随时看到感兴趣的知识,他就会用笔记在笔记本上,水杯是为了喝水方便。

苏运生说,他发现近几年河北博物院经常推出各种临时展览,每年会有30个左右,全方位满足了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除了日常参观,河北博物院开设的“文博讲坛”也是他经常参加的。他说,“文博讲坛”每周一期,内容涵盖传统文化、文物考古、书画鉴赏、艺术品鉴等多个领域,到场的听众都能收获满满。

不光是河北博物院,石家庄市的很多博物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到石家庄市博物馆看《石家庄历史成就展》《毗卢寺壁画摹本展》等展览,到河北省地质博物馆看矿物标本,到习三内画博物馆欣赏内画、剪纸、宫灯、根雕、铁板浮雕等民间艺术精品等,都令他收获颇多。“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 苏运生说,从书面上或者电视上了解文化、文物,远不如到博物馆,只有走近它们,才能知道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才能开启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明的伟大。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19年初,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超过5000家,相较前一年增长明显;在接待观众数量上,2018年全年超过9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创新让博物馆‘动起来’‘活起来’ ”

“创新让博物馆‘动起来’‘活起来’。”这是市民杨丽的最直观感受。她说自己常带儿子到河北博物院参观,在入口处有好几台自助取票机,刷身份证就能取票,十分方便。“儿子最喜欢的是电子触摸屏,博物院大厅里、展厅里都有设置,可以让观众互动。大厅里的触摸屏,每一块都有一个主题,比如满城汉墓、名窑名瓷、商代文明、燕赵故事等,里面除了文物所在展厅的示意图,还有文物的简介,以及文物的高清互动三维展示,你只需触摸文物的三维图片,它便能够进行360度旋转,每一个部位都能一览无余,即便是盖着盖子的罐子,点击相应操作,盖子也能自动掀开,罐内底部也能清晰可见。”杨丽说。

据河北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采用了大型互动体验、原创动漫展示、高清互动三维藏品展示以及影音、小游戏等多媒体信息展示手段,为在场观众提供了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展览和文物信息的途径;手机导览、数字展馆等新兴智能化手段的应用,也使公众足不出户就能成为河北博物院的观众。

地球科学博物馆官网上设立了虚拟博物馆,完全还原了实体博物馆各个展厅的布局和展陈,电脑上的鼠标就如同人的脚步,让参观不受任何限制,如果对哪个文物感兴趣,只需“驻足”观看。

新技术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河北博物院的志愿者们则用生动有趣的讲解让观众体会到了文物的魅力。市民柳旭表示很喜欢那里的志愿者讲解服务,“志愿者讲解的时段很密集,基本每个展厅至少有一名志愿者在介绍,参观者大都能听到详细讲解。”最令她意外的是,博物馆的志愿者在讲解过程中并非只是背材料,而是融入故事和自己的理解,对参观者启发很大。

王静雅是河北博物院第一个通讲志愿者、第一个金牌志愿者、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这五年间的每个周末,她都在博物馆义务讲解,服务的观众多达4000人。不仅如此,她“打卡”全国七十多家博物馆,用脚步追寻中华文化,用心讲解文物。

“在博物院做志愿者这5年,我体会最深的是观众的热情。每一次做讲解工作,都是我收获感动的时刻。”王静雅说,她在做讲解时,观众都听得很认真,不时还会有人提问。有的观众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有的观众用手机录音、录像,记录下她讲解的内容,说是要回家放给孩子听。这些都让她感觉到在观众心里,博物馆不仅是展览文物之地,也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博物馆所承载的教育意义,或许远远大于其所承载的展示意义,所以我要做好讲解工作。”王静雅说,文物“是什么”很重要,但“为什么”更重要。文物背后的知识点观众或许都能查到,他们重点做的是在讲解时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将文物背后的故事,所呈现的历史与文化,帮助观众串联起来,并以更为生动的方式传递出去,吸引观众。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博物馆”

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超乎想象,而博物馆也在以各种方式走进生活,比如央视的大型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着实为博物馆的“圈粉力”贡献了不少能量值,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参观博物馆的风潮。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博物馆。”市民姜欣欣说,博物馆不仅是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观,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尝试用更有趣、更接“地气”的方式,让一贯“高冷”的形象变得更有亲和力,公众也对博物馆投以前所未有的热情。

便捷的设施、有趣的形式,多渠道的传播,让博物馆变得“有趣起来”,也让很多观众成为了博物馆的“铁粉儿”。

姜欣欣告诉记者,博物馆里的文创产品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甚至有些人到博物馆就是为了文创产品。“我的朋友是一位导游,每到一个城市,他首先就会去当地博物馆购买文创产品。”姜欣欣说,这些独特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在参观之余,可以“把博物馆带回家”。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参观者基数大幅提升,人群类型也不断丰富,这就要求博物馆不断加强与大众的互动。比如,河北博物院依托本省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本院丰富的馆藏、展陈文物资源,创新打造社会教育项目18大品牌,其中“快乐学堂”等青少年教育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不同年龄段,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快乐学习的“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惠万民”等项目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博物馆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博秀剧场”每周六上午风雨无阻公益演出,奉献一场场传统戏曲视听盛宴。河北地质大学的地球科学博物馆也会定期组织“博物馆寻宝” “恐龙知识讲座”及废旧电池回收等主题互动活动……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参观者带来新颖体验,这不仅拉近了公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也让历经流年的文物重新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市民郭晓冬很喜欢带着孩子“钻”进博物馆。“以前觉得展览深奥,孩子看不懂,现在博物馆常举办面向小朋友的活动,有手工体验,也有艺术欣赏,孩子边玩边学,乐在其中。”

在石家庄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这些拥有鲜明特色和主题的博物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在地球科学博物馆,恐龙化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河北省地质博物馆,岩石矿物标本演绎着地球的变迁;在河北经贸大学,展陈的2000多张泛黄的老发票,静静追溯着我国发票的前世今生;在石家庄人民警察博物馆内,一件件老物件记录着城市人民公安的初创历程;在河北钱币博物馆,一枚枚货币串联起这块古老土地的货币历史……

郭晓冬说,对于博物馆来说,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仅要做好研究、保护,更要寻找最合适的方式,了解公众想法,将馆藏故事娓娓道来。而对于公众来说,也要珍视身边的博物馆、使之成为提升自身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使走进博物馆真正变成日常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记者李莉雅)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