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头条新闻>>

​精彩蝶变 魅力城市绽芳华——石家庄市城市建设蹲点报告

2019-06-19 09:18:21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精彩蝶变 魅力城市绽芳华

——石家庄市城市建设蹲点报告③

一座座功能完善、面貌品位大幅提升的公园镶嵌在城市之中,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图为省会主城区西南部的西环公园。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70年砥砺奋进,70年勇谱新篇。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发展征程中,石家庄绽放出越来越华美的色彩,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雅、文明进步的现代化魅力城市,像一幅美丽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

对比今昔,会让人产生时空错觉。70年间,从路边的庄稼地就是绿地,到遍布城中的绿地花园;从黄沙漫天的干涸河床,到长河水景绝美如画;从尘土飞扬的逼仄小路,到整洁宽阔的城市道路;从杂乱破落的街区面貌,到省会城市的繁华盛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居住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绿地多了,园林美了,城市大气靓丽,处处体现着细节之美,彰显着良好的人居环境。

从土气到灵动,从脏乱到整洁,从落后到现代……这是城市面貌的完美蜕变,是“丑小鸭”到“白天鹅”的飞跃,也是石家庄由一座蕞尔小城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直观见证。

●新建改建扩建公园

颗颗“明珠”扮靓城市

夏季的天亮得早,不到5时30分,十三所生活区的刘晨祥就像往常一样出了门。沿着便道走了没多远,便来到省会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每天来这里练太极拳,已成为刘大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项目。

此时,公园内已热闹起来。湖边和绿地旁的空地上,已聚集了三三两两的小团队,有练太极拳的,也有踢毽子的,还有的人沿着园内甬路或散步,或慢跑,处处洋溢着健康的气息。

“这里是石家庄的第一座公园,最早的时候园里还有动物。”今年75岁的刘晨祥还依稀记得园子过去的模样,“有个喷水池,还有几处花坛,都很简陋,在那时勉强可以称作是风景,但和现在根本没法比。”刘晨祥回忆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园不断改造升级,“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园里的动物都搬走了,然后公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改造,模样有了很大的改变。”刘晨祥说,最近的一次改造是去年,成为一座家风家训主题公园,“不仅风景好,还更有文化味儿了,越变越好看。”

漫步在绿树成荫、欢声笑语的儿少中心,繁花绿水间已找寻不到过去的痕迹,只有路边一株株粗大的法桐,似乎还记忆着过去的岁月。

刘晨祥说,正是因为公园的景观越来越漂亮,环境越来越好,所以才更愿意到这里来休闲健身,“养成了每天早晨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是这座公园改变了我的生活。”刘晨祥一边拉开架势准备练太极拳,一边微笑着说。

从简陋的花园到美轮美奂的主题公园,数十年来,儿少中心在不断改变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秉承生态园林建设理念,以建设园林精品为目标,大力开展公园建设,按照“500米见园”的标准,利用极为有限的城市空间,公园“新面孔”不断出现。平安公园、裕西公园、西环见义勇为公园……特别是随着民心河的通水、环城水系的建设和滹沱河生态区的完善,沿线增加了一批又一批新公园。

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石家庄市仅有1座简陋的公园。到目前,已建成大型综合性公园、特色园、主题公园等87座,其中市属40座,区属47座(含正定县),基本达到了“500米见园”的标准,且公园景观更美,服务更优,功能更完善。

一座座公园如同城市中的一颗颗明珠,不仅扮靓了城市,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提升了生活品质,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历史无声,芳草有痕。在新建、改建、扩建公园的同时,城市中的绿地建设一直没有停歇。

解放初期,石家庄市区内仅有绿地5块、公园1座、街道树木470株,绿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左右。石家庄市不断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等多种形式,推进绿地建设,绿地面积大幅攀升。截至2017年底,建成区各类绿地总面积达到了11231万平方米。

描绘绝美水景景观

成就城市逐水梦想

前一天夜里下过雨后,6月16日清晨的风略带着些许凉意。“感觉河边的风比别处更凉一些,每次在河边一走,都觉得挺凉快的。”家住北宋的陈建勇说。

河边绿树葱茏,河水微波粼粼。沿着河水向南远望,碧水、绿树、红花,构成一幅绝美的水景景观,在两岸林立高楼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安静而美好。

年过七旬的陈建勇,见证了民心河诞生的全过程。他也清楚地记得这条河开挖前的模样,“以前就是一条臭水沟,沟边上都是垃圾,夏天臭不可闻,蚊蝇孳生。”他说,“当时大家都盼着快改造,把臭水沟变成清水河,让环境好起来。”

而对于缺水的石家庄来说,百年来一直有着一个碧水清流的梦想。民心河的出现,则是向这个梦想迈进了一大步。

1999年9月29日,在石家庄的城市发展史上,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带碧水如环形的珍珠项链,镶嵌在了城市中央,第一次圆了石家庄人的清河梦。大家欢呼雀跃,这条河被命名为“民心河”。

“今年是民心河通水20周年了。”像往常一样,清晨6时,今年已76岁的庞荣昌走出了家门,沿着民心河边开始散步。“时间过得真快,建设民心河仿佛就在昨天。”曾任市民心河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庞荣昌望着平静的河水,无比感慨。

“民心河是石家庄有史以来开挖的第一条人工河,对城市形象和环境的改善功不可没。”庞荣昌说,民心河修建前,市区有四条“臭水沟”,分别是东南的东明渠、西边的西明渠、南边的元南明渠和北边的石津灌渠。

“前三条原是市区的排水渠,且都是明渠,由于那时城市的雨水、污水管道没有分流,明渠里也就成了污水、垃圾的聚集地。”庞荣昌说,对石津灌渠来说,当时除了春灌和秋灌那两三个月,其余的时候也是污水横流,周围的居民苦不堪言。

要想改变城市面貌、改善生活环境,石家庄提出了“引水入市”的大胆构想,并于1997年8月,全面实施引水入市工程。两年后,该工程竣工通水,水绿景美的民心河出现在城市中,新增水面175万平方米。

民心河的建成,让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形象大幅提升。整座城市因此熠熠生辉。

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表。据统计,民心河工程共改造、新建排污管道38公里,将明渠污水改入地下,结束了石家庄污水朝天的历史。而增加的水面、新建的公园、骤增的绿地,也让石家庄从此结束了无河、缺水、少绿的历史。

城市逐水的步伐没有放慢。2002年,石家庄市启动了太平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形成14.25公里的滨水生态景观长廊;2006年,二期工程开工,建成了水面面积为34.47万平方米的水景公园和生态公园。

2007年,谋划启动了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2011年5月,108公里长的环城水系实现“五通”,如一条柔软的绿色丝带绕城而行。

一条条河流,带来了灵气。一串串水景景观,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改善了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栖居。”水,为城市带来诗意,让城市更加灵动。目前,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正在继续,石家庄正努力让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所有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清扫保洁“以克论净”

精心擦亮城市底色

城市精细化管理,既是政之所求,也是民之所盼。通过对城市“绣花”式的管理,城市面貌越发大气靓丽,处处体现着细节之美,彰显着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市环卫作业方式和考核方法的变化,折射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巨大进步。

接近中午时分,阳光越发强烈,但裕华区环卫大队的一线环卫工秦俊芝,却顾不上天气炎热,看到不远处便道上有一个烟头,她赶紧向前快走了几步,熟练地用长柄夹子夹住烟头,丢入左手提着的保洁袋中。

随着这一连串动作,秦俊芝眼睛的余光,仍习惯性地扫过周围的地面,查看是否有“突然”出现的垃圾。“路面要时刻保持干净,不能让任何垃圾长时间滞留。”她对记者说。阳光下,她的额头已渗出细密的汗水。

光影斑驳的槐安路便道上,看上去干干净净。细看之下,彩色便道砖表面细微的纹理,也看得清清楚楚。即使这样,秦俊芝还是拿着一把小扫帚,一边巡视着向前走,一边时不时停下来,扫一下便道砖的砖缝。

已在环卫岗位上工作了16个年头的秦俊芝告诉记者,最早的时候,她们的清扫保洁工具主要是大扫帚,保洁的标准是路面上看不到尘土和垃圾就行,“现在有了更加科学、精细的标准,清扫保洁是否到位要‘以克论净’。”

秦俊芝所说的“以克论净”,是石家庄市从2016年1月起,开始正式推行的“以克论净”环卫作业考核法,通过对道路、便道上1平方米范围内的尘土进行称重,以此作为评价清扫保洁质量的依据。

“这别说在几十年前了,就是在十多年前,也不敢想能用这种方法考核环卫作业质量。”负责环卫作业考核的市城管局环卫处有关人士说,一个是过去的管理偏于粗放,再一个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环卫作业的质量也达不到“以克论净”的要求。

环卫作业伴随城市而生,但在过去,道路清扫全靠大扫帚,扫得干不干净全凭肉眼看。简陋的环卫工具和粗放的管理,造成了城市环卫质量提升缓慢。

为营造更加洁净的市容环境,石家庄市在加大机械化清扫力度的同时,通过学习先进城市经验,采取了“以克论净”的环卫作业考核方式,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用数字说话,用数字评价。

实施“以克论净”考核,是石家庄市市容环卫作业向精细化管理目标迈进的一大步。在人工检测考核的基础上,石家庄市又购进了5辆“以克论净”检测车,实现了环卫作业考核的自动化。

裕华路上,一辆印有“以克论净”字样的白色的面包车,悄然停在路边。随着车内工作人员的操作,后轮处伸出一个0.8米长、0.3米宽的架子,上面一把长条状的大毛刷在路面上来回扫刷了几次,像一个大号吸尘器一般吸入尘土。

“通过车辆自动采集,自动称重,数据就会直接显示在后窗显示屏,整个过程仅耗时五分钟,非常节省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车内的操作人员对记者说。

据了解,2018年4月,“以克论净”检测车到位后,市环卫部门即建立了“以克论净”数据填报、自动上传系统,通过实现考核自动化,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推进考核公平公正和科学精准。

改变不止于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也是石家庄市城市管理工作不断转型、变革、发展的70年。这些年间,城市管理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的美丽嬗变,给市民创造了更加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

创新应用数字城管

城市“颜值”不断刷新

在城市管理的发展变革中,“数字城管”称得上是城市管理向现代化迈进的最大一步。

6月5日早上7时38分,市市容管理考评中心的监督员王玮像往常一样,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进行巡查。这时,裕华路与南长街路口的便道上,出现了一个摆卖煎饼的三轮车摊。

判断这是一处违章占道经营后,王玮迅速用手持的城管通拍照。然后,手指点触屏幕,在系统的“问题描述”栏中,言简意赅地对此处问题进行描述,详细地点、问题现象等一清二楚。

7:40,点击上传后,这一信息即刻出现在了“石家庄数字城管”系统中。坐在考评中心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前,记者看到,这一上报信息被监管中心迅速受理。随即,该信息被派遣到桥西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

屏幕上的信息不断被刷新:7:43,区专业部门进行问题处理;7:57,区二级专业部门进行问题处理……“这时桥西区的城管队员已经赶到现场进行处理。”看着屏幕上更新的信息,市容考评中心副主任王利国介绍说。

“8:18,区指挥中心督查。”“8:18,监督中心核查。”……屏幕上的信息仍在变化着。“这说明城管队员已完成清理,区指挥中心已上报到市监督中心,监督员将进行最后的核查。”王利国说。

当屏幕上出现“9:16,办结。”的信息时,王利国告诉记者,这说明监督员已到现场进行了核查,且核查合格。

如此迅速的发现和处理城管问题,是如何做到的?原来,在数字城管系统中,将市区划分成了若干个网格,并将城市的管理对象分为事件、部件,并定位到网格中。目前,该系统对监管的343.4平方公里,划分网格2990个、普查部件64万多个。

在此基础上,市市容管理考评中心的520名监督员,以网格为单位进行巡查,并按照“信息采集—案件确立—任务派遣—问题处理—结果反馈—核查结案—评价考核”等七个环节运行,形成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反馈的完整体系。

“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王利国说,数字城管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过去在管理时的盲目性,提高了城市问题的发现率和准确性,从监管形式上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对改善城市容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今年4月,数字城管系统累计处置数字城管案卷687万多件,目前日均处置4000多件。王利国表示,自2009年数字城管运行以来,现在的城管问题投诉已大幅减少,一大批城管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市容环境明显改善。

建设数字城管的同时,一个个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在实践中陆续应用,让省会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智慧化。

长安区城管部门开发推行的城管综合执法网上办案系统,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判案,杜绝了传统办案模式容易发生的先处罚后取证、随意减少执法程序等现象,堵塞了程序违法的漏洞,让城管执法更加规范、公平、透明。

为进一步提高供热质量,实现供热管理的精细化,2016年10月,石家庄市开始建设智慧供热平台,通过对从热源到采暖用户的海量运行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及时解决居民供热问题,实现热用户的按需供热。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是石家庄70年城市面貌发展的最好见证。这些看得到的图景,是城市面貌发展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开始。

如今,我们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新的征程,全市人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大的气魄、更严的标准、更高的效率不断改善省会城市面貌,优化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向现代省会、经济强市迈进。(记者范文龙、魏宪亮、刘宝芝、靳晓磊、宋钧)

来源:石家庄日报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