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新闻快讯>>

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两年护送105位流乞人员回家

2019-06-20 10:54:01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两年护送105位流乞人员回家

6月19日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6月19日上午,位于石家庄市福凯路上的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迎来了陆陆续续的参观人群。为响应国家民政部的号召,6月19日,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干净、整洁、优美的站容站貌,一个个救助流乞人员的温暖故事打动了参观者们的心。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石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公安部门的人脸识别系统,通过多渠道发布寻亲信息,已经为112名走失的流乞人员找到家庭,成功护送105名流浪乞讨人员回到家乡。

●参观

从入站到接受救助

参观者们走进救助大厅

6月19日,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公众开放日活动迎来了各界群众代表400多人。当日,站长白月成早早带领工作人员在救助大厅门口迎接大家。

今年开放日的主题是“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参加开放日的各界代表所到的第一站就是救助大厅,接受救助、办理入站手续要在这里完成。接下来人们参观了救助楼的男区、女区以及餐厅等。

参观救助楼

被救助人员的宿舍里被褥整洁,环境卫生、优雅。登记区、洗漱区、观察区各功能区俱全。上午9时多,是大家休闲的时间。在救助楼的餐厅,工作人员给受助人员打开了电视,十来名受助人员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读报。

“在这里大家可以就餐、读报、看电视,节假日还会开展一些文体和娱乐活动。”工作人员介绍,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不需要在医院救治的流乞人员。因为身体或智力原因滞留在救助站的找不到家的流乞人员大部分生活在优抚医院等定点医院。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还发放了《告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寻亲故事云集》《爱心救助服务卡》《救助管理法律法规》等。通过设置各类展板,开展救助成果现场展览,全方位展示救助管理工作过程、取得的成绩等。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情况及运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DNA比对等手段开展寻亲返家工作情况。让广大群众能够快速了解救助管理工作、知晓救助工作中的感人故事,传递救助管理工作的正能量。

通过参观了解,大家对救助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热心市民王先生用“在变化、在行动、在努力”九个字总结了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给他留下的印象。

●亮点

全力救助保护困境未成年人

在救助楼的南侧是石家庄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看未保中心孩子们的照片

6月19日是一个工作日,石家庄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孩子们都去上课了。工作人员把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的照片放在相册里给大家看,照片中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感染着参观者。

孩子们的宿舍

未保中心的图书室

参加开放日活动的各界代表参观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孩子们的宿舍、自习室、图书室。孩子们的宿舍在二楼,有四人间和六人间,每个小朋友一张宽敞的大木床,独立的洗漱用品。夏天了,每张床上都铺着凉席,有凉枕,屋里有空调。三楼有大小五间教室,一间大教室里除了整齐的桌椅,墙上还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和学习心得。工作人员介绍,大教室是给小学生上自习用的。小教室是方便初一到初三的孩子们回来后学习的。为了让孩子们高效学习、顺利完成作业,每天放学以后,有专门聘请的老师在教室辅导大家学习。

种类多样、营养丰富的饭菜

临近中午放学,食堂的师傅们已经为孩子们准备好了丰富的午餐。有专门的老师提前去西雅小学、十中等学校接孩子们回来吃饭。

参观者夸赞饭菜真好吃

记者看到午餐非常丰富,主食种类多样,有馒头、米饭、花卷、烙饼,菜品荤素搭配好几道,有宫保鸡丁、鸡腿、豆腐、西蓝花等各种炒菜炖菜。为了让参观者们感受救助站的伙食,救助站为参观者们提供了午餐。在品尝了救助站的饭菜后,大家都不停地竖起大拇指。

12时许,孩子们放学回来,统一在食堂用餐。

晋州的小程和赞皇的小乐来未成年保护中心一个多月了。他们很快熟悉了这里的一切,也交了新朋友。如今,这两个小男孩已经是西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

几年前小程的爸爸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去世了,小程的妈妈不堪生活的重压,离家后再也没回来,小程就只能依靠爷爷奶奶生活。赞皇来的小乐他爸爸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小乐的妈妈外出打工后多年未归。如果不是未保中心的救助,这两个孩子面临着生活困难、监护人缺失、监护能力缺失的困境。

目前,未保中心生活着被长期保护的困境儿童和少年39人。20个孩子在西雅小学读书,9个孩子在十中、十七中读初中,两人在读高中、一人在读机械技工学校。5个小朋友生活在寄养家庭,还有两个残疾的小朋友生活在定点医院。

站长白月成给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社工专业的大学生们介绍石家庄市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困境未成年人进行救助的工作状况。

石家庄市救助站站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主任白月成介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有爱的环境和基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未保中心就是困境儿童的家,这里有衣穿、有饭吃、有学上,还有如家人般关心他们的工作人员和生活老师。对不同的孩子,社工和心理老师还会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

此外,依托市内的50个社区,石家庄市未保中心设立了多个社区的未成年人保护点,掌握各社区的困境未成年人状况。

●特写

两年100多位流乞人员找到了家

今年5月底,工作人员把流落到石家庄的广西平乐县瑶族女子张二妹护送回家乡。“太舍不得你了,我想我下次再来石家庄一定是来看你。”临别时,张二妹拥抱着工作人员小马这样说。张二妹是大约三年前被公安部门送到石家庄市救助站的,因为精神受了刺激,她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和家庭地址,名字从无名氏到柳香梅到张二妹换了好几个。她的信息曾被发布到头条寻人,一直是石沉大海。今年在宝贝回家民政救助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借助公安部的人脸识别系统,救助站为张二妹找到了家人。

作为全国首批24个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之一,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年救助量在15000人次左右,位居全省第一。石市救助站通过多种寻亲手段,使许多滞留的受助人员得以回归家庭。2018年以来,传统寻亲成功核实188人,救助寻亲网成功核实50人,今日头条成功核实33人,人脸对比成功核实61人,微信成功核实29人……这一系列的寻亲成果离不开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和艰辛努力。

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就是救助人坚守的大爱之心。

“自从2017年人脸识别系统正式应用以来,我们站人脸对比流乞人员532人次,成功比对145人,确认信息112人,目前找到家已经护送返乡的有105人。”白月成介绍,公安系统的人脸识别系统真的非常强大。

“人数最多时,救助站曾经容纳了400多位流乞人员,他们或智力残疾或言语不通都在等待回家。”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仍有140多人滞留在石市救助站,没有回家。接下来,还会有13人接受人脸信息的识别。

“无论寻亲核实,还是护送返乡,都需要工作人员常怀一颗大爱之心,而这也契合了本次开放日的主题,大爱寻亲,才能温暖回家。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热心人士能加入我们,积极参与救助管理工作,让爱心汇聚成河,温暖遇困人员。”白月成说。(燕都融媒体记者蔡艳荣/文 田明/图)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