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区县新闻>>

​鹿泉区南海山村:小村庄走出新中国首批外交官

2019-07-30 10:28:00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位于南海山村的中央外事学校旧址。首席记者张震摄

鹿泉区南海山村因“海中之山”而得名,据专家考证推断,此地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居住。明清时期,冀晋通商的主道从村中穿过,商贾往来不绝,道路两旁商铺林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在此成立,为古老的村庄留下了一段红色记忆。

●靠山面水的古老村庄

鹿泉区南海山村地处太行山东麓,村西5公里处是闻名遐迩的抱犊寨,离鹿泉城区仅2.5公里;东距省会石家庄15公里,村东有石太高速、张石高速绕村而过;南靠翠屏山,石太铁路、和平西路两条交通大动脉平行擦村而过;北倚凤凰山,有美丽的湿地公园和太平河十里花廊,与北海山村隔河相望。

2013年,鹿泉市(今鹿泉区)修建东外环公路时,村民偶然发现在南海山村东岸地下,有一个被火烧过的圆圈形状拱形切面,同时收集到被钩机挖出的几件破损的绳纹陶器残片,经专家鉴定属汉朝时期的陶制品。2014年9月,在经更深程度的挖掘后,距地面深3米左右的岸壁上呈现出一个宽1.55米、高1.8米的火烧圆形坍塌洞穴。从洞穴内出土了三堆不同颜色的碳化后的粉尘物及一片沿口较厚的瓦罐残片、秦汉以前烧制的绳纹砖。后经专家鉴定分析,此洞穴应该是秦汉时期的储藏室,且根据南海山地处太平河畔的地理位置推断,南海山地域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居住。

相传远古时代,翠屏山以北一片汪洋大海,只有一座山矗立在大海之中。大禹治水之后,海水向东散去,水退露出山形像只凤凰,山中石片遇水可见松柏图案,因而称此山为“海中之山”,又叫凤凰山,被人们简称为“海山”。山南有一条小河,常年流水不断,极少发生水患,人们称之为“太平河”。古时,人们大都靠山面水、依河而居,而海山村地理位置恰好符合这样的条件,因此而得名。

据明嘉靖三十五年获鹿县志记载,当时南、北海山尚未分村,通称为海山乡,人口不断繁衍增多。《明故柏石胡公墓志》和《明故寿官胡翁墓志铭》记载,嘉靖三十八年后至万历十一年间,南、北海山已分成两个行政村,以两村之间的太平河为界,南海山村就在河的南岸,波光粼粼的河水碧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

南海山地域属半丘陵地带,十数条高低不等的沟壑将村域分割成几十块不平整的地块。先人们根据地理位置选择较为平整的地块,在沟岸上以各姓氏家庭分散居住,逐步填平沟壑、开垦土地。

随着金大定年间海山南麓山脚下禅林寺的整修,使此处香火逐渐旺盛。而明朝的数次移民,至明永乐年间,战乱逐渐减少,现有各大姓氏从不同地方先后搬到此处。而获鹿县(今鹿泉区)“旱码头”的逐渐兴起,使之形成了一处繁华地带。明清时期,冀晋通商的主道从村中穿过,商贾往来不绝,道路两旁商铺林立。随着各姓氏人口的繁衍,村中的沟壑被填平,田地增多,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姓氏的村庄。

文物遗迹讲述岁月沧桑

南海山村周围曾不断挖掘、发现一些文物和遗迹。除在闫坟地、东岸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绳纹陶器残片等物,在村北还曾发现数百枚北宋熙宁、政和年间的铜币,以及在村南发现的北宋时期的将军瓶、将军枕等(现存河北博物院)。

据村民们回忆,在南海山村东入口处,曾有一座建筑宏伟的东阁,又名玉皇阁,是方圆近百里内无可比拟的一座村阁。它坐落在河北通往山西的古商道上,由大青石和海山岭石料混合跨路而建,阁高三丈有余、南北长五丈有余、东西宽四丈,整座建筑虽然庞大但不显臃肿,精心的设计使其显得十分有气势。阁西上坡路由精致的大青石铺就,由于年代久远,大青石上留下的车辙痕迹深达六七厘米。到民国时期,玉皇阁已显得有些萧条,但从磨光的门槛、坚厚的木门上黑亮的门钉以及脱落的壁画,仍可看出它的年代久远和历经的沧桑。

张家古宅是南海山村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旧瓦房建筑,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这座古宅房脊为硬山顶瓦木结构,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正脊的两端龙吻形似展翅欲飞的鸽子,栩栩如生。四梁八柱、两明一暗的房屋结构,青砖和土坯砌成的墙体,主房两边配有耳房,足可看出当时主人的富足程度。

大槐树是很多古老树落的象征。在南海山村就有一棵600多年树龄的古槐,至今仍生长在曹家老院中。古槐树高10多米,树干一人环抱不住,几百年来,茂盛的树荫为人们遮风挡雨、驱赶酷暑。

军民一家的红色记忆

在南海山村,“中央外事学校旧址”这处红色遗迹为古老的村庄增添了一抹亮色。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全国解放指日可待。面对新形势,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要建立新中国并使之走上国际舞台,必须培养一支属于自己的外事干部队伍。

1948年6月,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成立中央外事学校,浦化人任校长,学校归叶剑英直接领导。学校校址就设在获鹿县(今鹿泉区)南海山村。

南海山村北面有河、南面有路、西面有山、东面是平原,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村内有十多条千百年来被往来车辆碾轧、雨水冲蚀形成的大沟,沟沟壑壑两边长满了酸枣树和灌木,便于人们隐藏其中,形成了天然的防卫屏障。在遇到国民党军队偷袭时,村民们就顺着弯弯曲曲的大沟,分散躲藏到村庄的四周。南海山的天然屏障使它有着十分优越的防御功能,成为中央外事学校办学的首选之地。

南海山村距离华北军政大学所在地南新城村2.5公里、距离中央外事组所驻的柏里村30多公里,加上村里当时刚刚结束土改,经济基础好,生活比较稳定,并且有足够的房屋居住……这使得南海山村成为设立中央外事学校的理想场所。

中央外事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来到南海山,他们说的话一串一串的,老乡们常常凑到近前使劲听半天,也不知道他们讲了些什么。乡亲们碰了面,会相互打趣地说:“唔哩哇,唔哩哇,像是打架。”老乡们都亲切地称外事学校的师生们为“洋八路”。

学校师生分散住在南海山村民家中,睡的是土炕,吃的是粗粮,军民关系融洽,亲如一家。乡亲们帮助师生挖防空战壕,冬天为师生烧炕、烧水;学校师生每天早晨起来帮助村民挑满水缸、打扫庭院,帮助房东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学校医务室免费为村民们看病……

外籍教师的高鼻梁、蓝眼睛、深眼窝、高挑身材,在乡亲们眼里更是稀罕。他们住在老乡家里,跟他们成了街坊邻居,大娘大婶们有时就会凑在一起谈论着外国人。外籍教师不仅和房东大娘经常坐在院子里唠嗑,还每天端着洋瓷碗、拿着筷子和乡亲们谈论着这些日子战场上的好消息。

1948年12月,中央外事学校撤离南海山村。几经变迁,中央外事学校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而当年的那批学员中,大多数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外交部的工作,成为我国外交战线上的首批干部。

2018年6月,中央外事学校展馆在南海山村建成,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在鹿泉奠基。著名国际友人、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103岁的伊莎白·柯鲁克亲临现场,她对这个工作生活了半年时间的村庄依然充满深情。

如今,位于南海山村的“中央外事学校旧址”已成为鹿泉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场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记者杨惠玲)

来源:石家庄日报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