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文明省会>>

“老黄牛”37岁病逝,女儿怀揣《石家庄日报》参军

2019-09-29 14:04:21 来源:燕赵晚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燕赵晚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李梓 文图

1968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驻石家庄纺织机械厂军代表、37 岁的耿忠宽积劳成疾,在工作岗位上溘然长逝,遂被部队定为烈士。1969 年,《石家庄日报》以两个版的篇幅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烈士的长女耿靳翔怀揣着这份 " 特殊礼物 " 入伍参军,多次立功受奖。如今,50 多岁的她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念刊登父亲事迹的《石家庄日报》给了她积极进取的力量,因此多方寻找当年采写他父亲事迹的记者。

耿忠宽烈士。

每每提起父亲,50 多岁的女儿总是泪流满面

9 月 15 日下午,家住石家庄市的耿靳翔女士捧起《石家庄日报》,逐字逐句地学习,泪水扑簌簌地滚落下来。" 这上面有我父亲的事迹!" 她说,这份 1969 年 8 月 23 日出版的《石家庄日报》非常珍贵,其母女已经保存了 50 多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早在 5 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有关《广泛组织开展 " 我和我的祖国 " 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激励全国人民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烈士子女的耿靳翔心中的爱国情怀一次次被点燃,也越发思念已去世 51 年的父亲。

耿靳翔从小几乎没享受过父爱,父亲抱着她的这张照片给了她永恒的温暖记忆!

1969 年宣传烈士耿忠宽的先进事迹的《石家庄日报》。

据 1969 年 8 月 23 日《石家庄日报》报道,1967 年 4 月,耿忠宽和他的战友遵照部队领导的命令,来到石家庄纺织机械厂工作。

记者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近日提供的有关资料上看到,耿忠宽烈士生于 1931 年,1950 年入伍,1951 年入党。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司令部理论训练处领航教研室副主任的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奋忘我工作。1968 年 4 月 20 日,他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 37 岁,遂被定为烈士并安葬于华北烈士陵园烈士厅。

父亲牺牲在工作岗位,年幼的女儿未能见他最后一面

9 月 8 日,记者在耿靳翔家注意到,她们母女保存的那份《石家庄日报》版面有些泛黄。 讲述耿忠宽先进事迹的那篇人物通讯,刊发在 1969 年 8 月 23 日的《石家庄日报》上,占用了 2、3 版两个整版,六七千字,图文并茂。署名为 " 本报记者 "。

石家庄日报社当年还给耿忠宽烈士遗孀靳凤娥写了一封信,落款是 " 石家庄日报耿忠宽事迹学习组 ",写信时间为 "1969 年 8 月 24 日 "。

采写这篇人物通讯的记者,以概括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耿忠宽同志忠于毛泽东思想、团结工人、大公无私、勤奋工作的感人事迹,歌颂了他 " 为工作拼死拼活 " 的奉献精神。 报道中写道:" 耿忠宽同志虽然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胃病,但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劳动,拣重活,挑重担,拼死拼活地干 …… 耿忠宽同志抡起十二磅重大锤,和工人一样干,工人倒班了,他仍在干 ……"

烈士的女儿耿靳翔。

" 部队到井陉山区支援抗旱,老耿拣最大的水桶挑。部队到水库参加劳动,他挑的筐总是装得满满的 ……"

" 老耿的病越来越严重了,身体越发消瘦 …… 一次,他发烧四十度,同志们为他备好了车,要送他去医院,他婉言谢绝道:‘这影响不好,病,不要紧,顶一顶就过去了!’同志们没法,只好让厂里医生给他打了一针。可是,他刚退烧,就又披上棉大衣到车间去了 ……"

1968 年 4 月 20 日,耿忠宽因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检查烈士留下的遗物时,发现他没有一分钱,也没有一张存折,甚至连一身新军装都没有。部队领导从军需仓库里取出一身新军装给烈士穿上。有关方面考虑到他的两个女儿一个 4 岁、一个 2 岁,不便瞻仰父亲的遗容,就没让她们姐妹见父亲最后一面。没想到,这个决定成了耿靳翔心中永远的痛。

" 父母都是军人,没有时间照顾我,我从小就跟农村的姨妈生活,出生 4 年也没见爸爸几面,我和妹妹没怎么享受过父爱。对爸爸的了解也主要是停留在《石家庄日报》上。记者采写的爸爸事迹和爸爸的精神,是我的精神财富,让我享用终身。所以我特别感谢报社,感谢记者!" 话语间,耿靳翔几度哽咽。

女儿怀揣着报纸上军校,立志做父亲那样的人

耿忠宽的遗孀、现年 85 岁的靳凤娥告诉燕赵晚报记者,现在我们共产党员都在进行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的主题教育。其实耿忠宽就是一个 " 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命 " 的人。

他从来都没有跟妻子看过一场电影,甚至跟丈夫在一起吃顿饭都成了靳凤娥的奢望。

部队领导得知一心为公的耿忠宽长时间没有回家,就谎称部队开会,让其火速赶回来。他风风火火地回到部队,才得知部队首长是以这种方式逼他回家:" 我命令你赶快回家,看看你的老婆孩子。现在马上就入冬了,看看家里有啥需要你帮忙的?!"

靳凤娥回忆说,耿忠宽把自己的工资全都交了党费,捐给了有困难战友和群众,常常把自己吃饭的钱也捐了出去。没钱捐款了,就跟妻子伸手。

耿忠宽的战友、 现年 82 岁的朱国士告诉燕赵晚报记者,耿忠宽对党、对军队无限忠诚,工作兢兢业业、大公无私,处处起到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被同志们称为 " 老黄牛 "。

受父亲感人事迹的影响,作为烈士长女的耿靳翔,从懂事那天起就以父亲为榜样,立志像父亲一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报效国家。

" 她唱歌五音不全,但演唱现代京剧《红灯记》李铁梅《光辉照儿永向前》却感情真挚、超水平发挥!" 耿靳翔的爱人王忠秋的一席话,道出了妻子的人生真谛,‘爹爹的品德传给我,儿脚跟站稳如磐石坚 …… ’ "

1983 年 9 月,耿靳翔享受烈士子女待遇,被西安空军通信学校录取。临行前,妈妈对她说:" 孩子,是党和部队把你养大,你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完成你爸爸未完成的事业。" 靳凤娥打开一个小箱子,拿出用小手绢包裹着的一张报纸和一封信," 你就把这个带在身上,好好保存,做你爸爸那样的人!"

耿靳翔在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父亲所在的部队工作,后被部队提拔为图书馆副馆长,成为当时所在部队行政职务最高的一位女干部。

她把自家的计算机搬到课堂上,为空军指挥员进修班讲解《Internet 国际互联网、军网、校园网及网上信息检索》等知识,被战友们誉为第一个用 ppt 上课、 第一个讲授《航空飞行科技文献检索》的教员。

耿靳翔 在部队工作 24 年来,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优秀党员。其战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图书馆现任馆长关瑞强评价耿靳翔:" 她父亲生前曾是我们学院的理论教员,耿靳翔老师子承父业,为学院的教学和图书信息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那篇报道未署记者名,她多方寻找无果

饮水思源,不忘党报之恩。耿靳翔说,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她们姐妹除了特别感谢国家和政府,感谢胡俊杰、李志亮、陈志贵等部队院校领导和父亲的战友,还要特别感谢石家庄日报社和记者。50 年前,《石家庄日报》宣传他父亲先进事迹的长篇报道,成了她宝贵的财富,激励她积极上进。所以,如今她特想找到当年采写她父亲事迹的那位记者,以表达她们一家人的感激之情。然而,近日她和妹妹多方寻找,均因那篇报道没有署记者的具体姓名,且历史久远,难以如愿。

燕赵晚报记者近些天也帮她打听。据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报人、《石家庄日报》原副总编杨振华回忆,1967 年 -1969 年《石家庄日报》编辑部的有关负责人,如今有些已经去世,即使健在者也不知去向。

对于这样的寻找结果,耿靳翔深感遗憾。她委托燕赵晚报记者表达她们一家人对石家庄日报社记者们的谢意。

然而,燕赵晚报记者却透过此事想到了更有价值的新闻主题。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家庭红色基因的传承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耿家父女虽然出生在不同时代,但他们身为中共党员,都有一颗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的情怀,他们把红色基因转化为爱国敬业的实际行动,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正如耿忠宽的战友、 现年 82 岁的朱国士所说的那样,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方面,耿忠宽、耿靳翔父女两代军人的表现都是共和国不会忘记的。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