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河北日报石家庄专辑>>

传统产业“减”出复活之路——无极县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皮革产业转型发展探访

2020-05-06 09:30: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记者吴培源摄制

●开栏的话

县域经济是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着繁荣城乡经济、带动城镇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从今日起,本版开设《产业强县——石家庄县域经济发展一线行》专栏,记者将深入一线调研采访,挖掘报道石家庄市深入落实“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坚持“链条式、集群型、生态化”发展模式,以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强县,培育和打造特色鲜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展现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扎实举措和实际成效。

春风吹绿了无极大地。

4月28日,在位于无极经济开发区的石家庄嘉泰皮革制品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4条全新的生产线一字排开,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这是专门为满足鞋革订单客户需求建的高端生产线,即将开机生产。”公司负责人司兵国指着喷浆干燥机上方全封闭的喷淋塔介绍,经过一系列转型升级后,制革工序更加环保,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也大幅提升。

“2019年公司的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0万标张牛皮,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随着转型升级效果的释放,产能肯定还会有新突破。”司兵国信心十足。

石家庄嘉泰皮革制品制造有限公司的转型发展,是无极县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皮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河北石家庄市无极县通过破解皮革产业深层次矛盾、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正在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无极皮革产业减量发展是特征,绿色发展是基础,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无极县委书记吕智临这样概括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径。

4月28日,在无极县康惠达皮革有限公司的物性测试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对皮革的耐磨损度、色牢度、含油量等进行检测。 河北日报记者吴培源摄

●减量发展,传统皮革产业涅槃重生

55岁的司兵国是无极皮革行业的“老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做起了皮革生意。

瞅着车间顶部喷雾式降尘设备和厂区内一尘不染的地面,司兵国的思绪总会被拽回到20多年前:“转鼓家家转,污水满街流,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是生产兴旺的标志。”

也是从那时起,皮革产业成了无极的第一支柱产业,无极成为中国最大的牛皮革生产基地,还被业内称为“世界牛皮革之都”,年加工牛皮革一度占全国牛皮革总产量的70%,成品皮制品主要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令人自豪的产业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产业的出路在哪里?生态环境怎么改善?无极一度彷徨。

老路走不通,无极开始探索新路径:转鼓出村,关停一家一户小制革作坊,启动涉水制革企业入园、皮革后整饰企业入园两次大规模的转型升级……

这些华丽又艰巨的转身,仿佛一次次涅槃重生。

污染治理的成效决定着皮革产业转型升级的成败。无极把取缔违规企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推手,对皮革园区内改造不达标和园区外不改造、不整合、不入园的“三不企业”,全部关停取缔,实施“两断三清”,堵死非法企业生存空间,倒逼企业升级改造或退出市场,实现园区外企业零存在。截至目前,全县共关停取缔皮革后整饰企业233家。

紧盯扩规提质目标,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标入园企业标准就地改造提升,对皮革园区内原有的48家后整饰企业,按照清洁化二级生产标准和规上企业规模、消防、安全生产等相关要求,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验收达标一家、批复生产一家。目前,皮革后整饰企业已完成改造提升41家。

“减量”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目前,日本世联汽车内饰(河北)、军城、齐盛、海森等一批技术高端的生态皮革企业相继在无极开花结果。

无极的减量之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坚定。

位于无极经济开发区皮革园区的中信·无极皮革后整饰产业园拔地而起。 河北日报记者吴培源摄

●升级改造,产业向绿色循环园区聚集

石家庄军城皮革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皮革鞣制加工的无极本土企业。

除了拥有让员工引以为豪的意大利进口带加热的通过式全自动挤水伸展机等系列高端设备外,新建成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系统更是这家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先后投入了3500万元,在一级污水物化处理系统基础上,新增建了二级生化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分流分治,不仅达到了行业排放标准,还实现了污水循环利用。”军城皮革公司副总经理侯旭东说。

推动产业改革发展,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先行先试,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胆引导和统筹谋划。

2018年,产能过剩、产品单一、品牌意识不强、管理模式落后,让几经变革的无极皮革业,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推动大型皮革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把分散的、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聚拢起来,为企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从毛皮到成品再到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完整循环产业体系……”无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一项大胆尝试:按照“整合前期,延伸链条,园区聚集,绿色发展”的发展思路,打造生态皮革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对皮革业进行全面彻底的升级改造。

“我们把绿色循环园区建设作为打造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将皮革后整饰企业入园作为转型升级第一渠道,在无极经济开发区皮革园区建设中信·无极皮革后整饰产业园,引导分散在园区外的企业搬迁入园。”无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段志超介绍。

集“科技、环保、绿色、智慧、共享”于一体的后整饰产业园,总投资45亿元,规划年加工生态皮革8亿平方尺。

“园区有两大特点,一方面是园区将建高端污水处理等环保治理系统,统一集中为入驻园区的皮革企业治污,节省了企业环保投入,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另一方面是园区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延长皮革产业链。”段志超说,园区一期单体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将于6月份开始压茬式交付使用。截至目前,已有20家企业达成了入驻意向。

大胆改革尝试,正在为无极充分释放发展新活力。

●创新发展,打造高端绿色生态皮革基地

在无极县康惠达皮革有限公司的物性测试实验室里,公司总经理张金胧和技术人员康卫涛正在对新研发的皮革产品进行摩擦测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张金胧说,他们公司不仅在厂区内建有测试实验室,还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建有实验室,把合作研发的变色皮革等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广泛应用在汽车、航空、高铁等领域,产品附加值翻了几番。

创新思维加速了企业的成长——

康惠达皮革公司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生产的真皮座椅还成为奔驰、奥迪、丰田等主流车系的首选品牌。

景森皮革公司则以工艺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技能改造、工艺创新,自主研发设计了质感丝滑柔润、款式新颖时尚的时装手套,和以前生产的传统劳保手套相比,利润增加了3至4倍。

创新思维也给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为解决皮革废气、异味、危废固废的污染问题,无极县依靠中国皮革研究院等专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不断完善治污体系,并对皮革下脚料蓝丝进行再加工,实现了皮革废料循环利用。通过引进现代制革工艺、先进节能节料设备、废水循环利用工艺,实现了清洁化生产全覆盖。

面向未来,无极县将牢牢坚守生态环保底线,紧紧抓住皮革产业列入河北省重点产业集群的重大机遇,以创建国家级皮革制造工程实验室、打造一流皮革贸易集散地为依托,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全力把无极打造成为集初期加工、终端生产、技术研发、商贸物流、市场交易于一体的高端绿色生态皮革基地。(河北日报记者张文君、董昌)

责任编辑:谭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