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文化旅游>>

戏法师的魔幻江湖

2021-05-21 14:48:53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传统戏法《仙人摘豆》。

一、二、三、四、五。

红色小球在茶碗间分合聚散。贾海水一次次将茶碗扣上又掀开,碗下扣住的小球依次从一变成五。他把两个茶碗扣合在一起,再度掀开时,里面的五个小球已经变成了满满一碗红豆。豆子从碗口溢出,撒在桌面上鲜红一片,围观的学生们整齐地惊叫出声。

“这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贾海水露出满意的笑容,不急不缓地结束了演出。

老戏法依旧“能打”

4月29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中华传统文化游园会现场,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这边看看啊,这边也瞧着!”64岁的贾海水穿了件大红色唐装,站在年轻学生中间,举起手中的短棍指向桌上一只空碗。眼看短棍上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他却忽然收起了架势,“都这么看着啊?那到明天也变不出来。”

一片哄笑声中,气氛重新松弛下来。贾海水笑了笑,继续吊着观众的胃口:“变魔术的说得好:蒙上盖上,变得快当;不蒙不盖,变不出来。我也不蒙,我也不盖,就用这块黑布,往碗上这么一搭……”

这是传统戏法“金杯入地”,顾名思义就是要用小棍一敲,让黑布下作为“金杯”的瓷碗消失,表演的过程却被贾海水一套套说辞演绎得一波三折。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天桥把式,光说不练。”每个戏法师都是一名好相声演员。不同于现代魔术借助声光电等手段营造效果,中国传统戏法往往连音乐伴奏都没有,主要靠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带观众入戏。“说”在节目中占了相当比重,业内称为“使口”。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交代动作内涵、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还是调动或分散观众注意力、掌控节目节奏的重要手段。

然而今时今日,“二次元”世界中长大的年轻一代,还能接受这种古早的表演形式吗?

贾海水在表演中。

贾海水对自己的节目充满信心。魔术表演在中国有着不下2000年的历史,在他看来,流传至今的传统戏法节目,都是一代代戏法艺人千锤百炼的经验总结。如同京剧有唱、念、做、打,相声有说、学、逗、唱,戏法也有自己的四门绝技——剑、丹、豆、环,即“吞剑”“传丹”“栽豆”“连环”。

贾海水用茶碗变小球的节目,就是其中的“豆”,称为“仙人摘豆”或“仙人栽豆”。这个节目是手彩戏法的基本功,传统戏法的代表作。贾海水说,他曾听父亲说过,过去中国魔术演员到国外演出,必须要会变“仙人摘豆”。

“仙人摘豆”由来已久。早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曾提到过“丹珠伎”,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记载的诸色伎艺人中也曾有“泥丸”的条目,其中的“珠”和“泥丸”疑似指的就是“仙人摘豆”的道具。不过这个节目直到清末唐再丰编著的魔术专著《鹅幻汇编》中,才有了短短480多字的文字记述。

贾海水在表演时,喜欢用红色的橡胶球作为节目中的“豆”,看起来醒目而喜庆。表演从一颗豆开始,这叫“一粒下种”,两颗豆叫“二龙戏珠”,三颗是“三仙归洞”,四颗是“四世同堂”,五颗就是“五福临门”。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内容看似随意,实则环环相扣。豆子在手里倏忽来去,如有神助,加上演员眼神、动作和语言的引导,更加扣人心弦。寓奇巧于平淡之间,正是传统戏法的特色。

贾海水曾在各种不同场合为不同人群表演过《仙人摘豆》,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这从观众的反应就能看出来”。游园会上几分钟的表演,就收获了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异口同声的惊叫。

“这说明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节目是真的好。”贾海水说。

南花园戏法往事

2009年,33岁的魔术师刘谦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在全国掀起魔术热潮,一句“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直流行至今。

就在那一年,“南花园民间戏法”入选了石家庄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年后又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

贾海水是这个项目的石家庄市级非遗传承人,事实上,“南花园民间戏法”的名字就是他起的。

2008年年底,贾海水听说小戏法“仙人摘豆”入选了银川市非遗名录,也想为石家庄的民间戏法申遗,准备申报材料时需要给项目起个名字。“我想了想,咱们这个戏法是从南花园出来的,就叫南花园民间戏法吧。”

南花园这个地名在今天的地图上早已湮灭无存,连同这里戏法演出的记忆。在采访贾海水之前,记者一直不知道石家庄的魔术表演也曾繁盛一时。“石家庄是个交通枢纽,南来的北往的都要从这经过。”南花园的范围,是今天河北艺术中心后身,东起道岔街,南至南马路(今裕华路),西邻宁远街,北至中山路的一片区域。20世纪40年代,这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有“小天桥”之称。

根据丝弦表演艺术家刘砚芳撰写的回忆文章,当时南花园曾有八个著名的卖艺摊,人称“八大怪”,包括“三正香”的膏药摊、吕庆贵的气功摊、常二皮的《聊斋》摊、刘傻子的戏法摊、申成合的说书摊、李子衡的弹弓摊、夏福义的相声摊和杨铁壶的拉戏摊。

刘傻子就是贾海水的师爷。“刘傻子”是绰号,他的艺名叫刘长河,正定朱河人。刘长河的老师是新乐戏法艺人曹玉琢,德高望重,擅长表演吞宝剑、吞铁球,绰号“大天王”。刘长河的拿手戏是“大变活人”,在石家庄名噪一时。“算是当时一个小明星吧。”贾海水说,如今70岁以上的老石家庄人多半还能记得他。

贾海水祖籍河北邢台。1938年,老家的房子被日本人烧了,一家人逃难来到石家庄,住在距离南花园不远的南长街。贾海水的父亲贾荣跃身材瘦小,干体力活比较吃力,后来就拜了刘傻子为师,学变戏法。

那时戏法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平民娱乐,没条件进戏园子售票演出,艺人只能在外面“撂地”(摆地摊)。观众也都是些买不起戏票的底层百姓,“推车的,担担儿的,贩夫走卒”,看完戏法能扔下个三分两分的就算是不错了。戏法艺人一天演上两三场,也仅能挣个糊口的钱。

贾海水生于1957年,父亲在南花园撂地演出时,他还没有出生。1956年,贾荣跃进了石家庄市杂技团,刘长河改到大石桥附近摆摊卖艺。贾荣跃休息时,偶尔也会去给师父帮忙。贾海水刚记事的时候,还去那儿看过师爷演出。

“我小时候家里就是这样的环境,用现在的话讲就叫熏陶吧。”贾海水说,那时候来他家串门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戏法艺人,北京的、天津的,转场路过石家庄,都会到家里看看。父亲知道他喜欢戏法,就会撺掇这些叔叔大爷们“给孩子变个看看”,意思是让他多学习别人的表演,取长补短。

1975年贾海水演出《半打表》。(本人供图)

专业的业余魔术师

贾海水自幼习练戏法,直到即将成年之际,才等到了正式登台的机会。

1974年年底,贾海水正在33中读书。学校要举办元旦联欢会,想让他出个节目。在此之前,他的演出经验除了在家里为邻居们或者同学表演一些近景魔术,就是在父亲表演时帮忙打下手。这次面对台下千八百名同学现场演出,算是他演艺生涯首秀。

没想到那天演完,他就下不了台了。同学们异口同声要求返场,他对此倒也早有准备,掏出道具又变了个小戏法。没想到一而再,再而三,一连返了三场才被放过。魔术表演很少返场演出。首次登台的经历,让贾海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样的感觉即使在他后来的人生中,也并不多见。

元旦联欢会过后没多久,贾海水就跟着父亲的几个徒弟到附近郊县“巡回演出”。“那是1975年春节,大年初一我就走了,花6毛钱坐火车去了元氏。”到农村演出是父亲对他的要求,不为挣钱,只想让他锻炼一下,长长见识。

那时候村民平时只能看看样板戏,魔术表演让他们大开眼界,贾海水等人无论走到哪个村子,都会受到热烈欢迎。

这次“巡演”还给他带来了意外收获。那年夏天,贾海水中学毕业后要下乡,地点就是元氏县。刚到了村里,就有小孩冲着他喊:“变玩意儿的来了!”当地土话管变戏法叫变玩意儿,原来,他春节期间巡演时,恰好来过这个村子。

本来还在担心人生地不熟会受欺负,这下不仅是贾海水,和他一起下乡的十几个人都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关照。不过村民们对贾海水也有要求。平时在村子里,无论走到哪儿遇见他,都会一把拽住,非要他变个戏法才能走。他也乐得借此磨炼技艺,兜里总是装着几个小道具,随时准备掏出来表演。

戏法滋润了那个时代人们匮乏的娱乐生活。冬天农闲时,贾海水还是会跟着师兄弟们四处“巡演”。大冷天手冻得抓不住道具,台下观众依旧热情不减。

1978年,贾海水回城后进了省二建。后来,他看到石家庄街头开始有人摆摊,兴奋地回去跟父亲说外面“开了地了(可以摆摊卖艺)”。贾海水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变化,从此每到周末,就背上小包出去摆摊变戏法,八一俱乐部、一宫、正定的集市、西三庄的庙会,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

贾海水对戏法是真爱。重拾当年父亲做过的撂地营生,一方面是为有些收入补贴家用,一方面也为了积累些演出经验。

除此之外,他还一直在登台演出。1979年,石家庄市总工会组织了业余魔术队,他和几个业余魔术演员每到周六晚上就去一宫的小礼堂表演。在工作单位,他也是文艺演出的“主力”。1993年,贾海水请父亲根据过去的记忆,找木匠重新打造了一个“大变活人”的道具箱子。这个传统戏法节目师爷当年演过,父亲当年也演过,终于在他手里也得到了恢复。

直到退休,贾海水都不是一个职业的魔术演员,却从未停止过演出。退休时他把“大变活人”的箱子从公司带了回来,继续用它表演。直到几年前,眼见箱子已经破破烂烂不堪使用了,他们贾氏宗亲内部“众筹”了一笔钱,给他做了个新的。道具箱子现在就放在贾海水家的阳台上。出去表演运来运去很不方便,他想着最好能有个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把道具放在那里,有需要时就过去演一场。

贾海水表演舞台魔术。(本人供图)

“魔界”,从过热到遇冷

贾海水如今住在南长街上一个新建小区。60多年岁月轮转,又回到了从小生长的地方。本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日子,他却依旧眷念着舞台。

这几年贾海水接到的演出邀约,大多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之类的活动,不过留给传统戏法的演出机会还是太少了。戏法这种艺术形式,终究还是需要和观众见面的。

贾海水回忆,2009年刘谦最红的时候,恰逢南花园民间戏法评上非遗,他也曾经跟着火了一把,各大媒体都来采访,还上过不少电视节目。不过那时他就曾隐隐担心:大热之后必有大冷,突如其来的“魔术热”对戏法发展未必是好事。

十多年过去,“魔术热”果然渐渐退潮,传统戏法却依旧门庭冷落,因“魔术热”而起的解密之风,更是对这个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贾海水对魔术解密的态度是“深恶痛绝”。他说看完魔术节目想探究是怎么变的,也算是人之常情,传统戏法中有所谓“刨活”,指的是一些在表演后可以向观众解密的戏法,为的就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哪些戏法的“门子(机关)”可以公开、哪些必须保密,在戏法行业中有严格的行规。很多时候“门子”就是一层窗户纸,还有很多节目的“门子”是关联的,一个被解密,一系列节目都会失效。尤其是现在有了互联网、短视频的助推,魔术解密的打击面更广,严重危害了行业的发展。

“总有人说没事,我们可以创新,但戏法要创新多不容易。”贾海水说,此前提到清代古籍《鹅幻汇编》中,记录了300多种戏法,现在尚存的不过100种左右,其他节目有的失传了,有的由于不适应时代发展被淘汰了。“所以说要先把原汁原味的东西继承传承,你都还没学老的东西就说创新,那就变了味了。”

比起演出,收徒或许是他现在更难实现的愿望。年轻人喜欢魔术的不少,但兴趣大多停留在买个魔术道具学会一两个节目,真正深入学习传统戏法,需要更多的投入,却又很难看到什么现实的收益。

贾海水收过两个徒弟,正在精英未来学校就读的张雨阳是其中之一。雨阳的母亲耿女士回忆,女儿初次见到贾海水是在5岁时,在电视台的一个节目现场,“贾老师穿了一身小丑服饰表演滑稽魔术。前面一排小孩子全都看呆了,都是那种惊呆的表情。”耿女士说,女儿也被深深吸引,恰好她家和贾海水家住得很近,后来没事就常带着女儿过去。

雨阳是从6岁正式拜师学变戏法的,现在已经读初三了。因为学业吃紧,只好暂停了戏法的练习,耿女士计划等女儿中考结束了,再送她去贾老师那儿系统培训。同时她也坦承,并不希望女儿将来走职业路线,更倾向于让她仅仅把戏法当成一项业余爱好,“毕竟这不属于大众的东西。”

贾海水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技艺尽数教给徒弟。不过在他看来,缺少演出机会限制了年轻一代的成长。传统戏法源于江湖,表演风格深深受到撂地演出传统的影响,很多临场反应的东西需要在天长日久的互动中积累,现在的孩子们很难再有那样的成长环境了。

传承依旧是难题。贾海水现在不出去演出时,就在家里照看孩子,他曾到外孙女就读的学校表演,刚刚3岁的外孙现在也知道要求他给变戏法了。“试试看能不能‘熏’出来吧。”(燕都融媒体记者 唐晶 文/图)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