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河北日报石家庄专辑

告别污染之痛 迎来生态之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井陉实践

2021-06-02 09:50: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全长60余公里的“太行天路”,将井陉县几十个古村落“串珠成链”,带动了当地特色生态农业、自驾游、民宿等多种业态的发展。 通讯员王保龙摄

每逢节假日,到井陉县古村落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通讯员段建斌摄

青山连绵,绿水环绕,初夏的井陉风光迷人。

5月28日一大早,梁家沟村村民梁四英就来到村口。“天路”弯弯、满目青翠,梁四英面带笑意。曾经常年跑车拉煤的他,看到家乡山更绿、水更清了,于是告别煤生意,回村开起了农家院,吃上了“旅游饭”。

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冀晋交界地带,曾是全国最大的钙镁产业聚集区,有全国最大的煤炭二级交易市场,由于过度开发、粗放发展,欠下不少生态账。近年来,井陉县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生态保护治理,走上了绿色发展新路,并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实施修复生态

打造绿色矿山

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绿树环绕。5月28日,走进井陉县茂鑫矿业有限公司井陉2号矿山,目之所及却不像矿山。

“我们投资6000万元实施了绿色矿山建设,通过增设环保设施,实施矿山绿化,实现了除设备及道路占地以外的全绿化,绿化率达80%。”井陉县茂鑫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毕玉江说,矿区生产采用全自动数字化管理系统,39台高功率除尘器分布在容易产生扬尘的每个部位,做到了无尘开采、无尘加工、无尘运输,经过治理的矿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矿山。

井陉县茂鑫矿业有限公司的转型正是井陉县推进矿山整合、开展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井陉县矿产资源丰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靠山吃山”形成了钙镁和煤场两大主导产业,高峰期全县有大小采矿企业400多家、碳酸钙企业50多家、500余个露天煤场。然而,由于矿山布局分散,开采方式简单,管理理念落后,无主矿山无人修复,致使荒山遍布、满目疮痍。经年累月的破坏,使井陉县的生态渐渐恶化,生态破坏面积长期居石家庄首位。

壮士断腕,坚决补上环境欠账。

井陉县痛下决心,反复探索形成了“矿权重组、腾笼换鸟”矿山整合思路,按照“五步走、四分区、三规划、两整合、一统筹”工作步骤,大破大立,推倒重来,将全县矿产资源划分为4个整合区域,依靠市场化手段兼并重组,将46家矿山企业压减至6家,通过拍卖矿权筹集整合资金15亿元,着力打造了以井陉县茂鑫矿业有限公司、河北九洲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矿山试点。

同时,采用“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宜绿则绿”的修复模式,与省地矿局战略合作,开展221处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彻底解决几十年的环境欠账。通过整合,盘活建设用地5945亩、农业用地3267亩、新增绿地1.1万亩,预计综合收益达600亿元,打造出了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迹地修复工作的“井陉样板”。

加快产业转型

汇集发展动能

5月28日,井陉县秀林镇神寨卧虎岭采摘观光园内,一坡坡梯田上栽满果树,观光园老板吴志敏穿梭其间,认真查看果树的长势。然而在两年前,他还是当地一名煤场的老板。

“以前干煤场虽然能挣钱,但是太影响环境,挣的是子孙钱!”2019年,借着整合关闭煤场的契机,吴志敏毅然放弃了煤场生意,转型回到家乡神堂寨村,流转了近千亩闲散耕地、荒地和山坡地,搞起了绿色农业种植。

如今,吴志敏的观光园种满了苹果、樱桃、石榴等果树,周边的矿山和田地重新焕发生机,四季可采摘的观光园吸引了众多游客来观光旅游。

井陉县曾经有“一白一黑”两大支柱产业,“一白”指的是钙镁产业,“一黑”是煤炭产业,两大传统产业税收占到了全县财政收入的1/2。两大传统产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

煤炭产业多年来形成的众多家煤场、洗煤厂遍布全县,“黑色”煤灰勾画出一条条运煤通道,也成了井陉的“污染之痛”。

为推动煤炭产业转型,井陉县将500多家煤场、26家洗煤厂全部取缔,转型建设高品质、大运量、环保型物流园。同时,煤炭运输从公路运输转型为公路铁路多式联运,减少交通运输污染。“通过推进煤炭运输产业‘公转铁’和建设大型物流园,到2020年底,井陉县物流总规模已达到1430万吨,总产值约63亿元,年减少过境货车35.75万辆。”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井陉县分局副局长刘国建说。

与此同时,井陉县遵循“严格产能控制、硬化退出机制、突出行业引领、带动脱胎换骨”的发展思路,编制实施钙镁行业综合整治提升方案、碳酸钙产业转型升级10年发展规划等,县财政拿出奖补资金1亿元,企业自筹3.5亿元,将全县52家碳酸钙企业整合压减为18家,形成“两园四区”产业集聚区;保留企业全部实现绿色能源替代,推进清洁生产,9家企业跻身“中国轻质碳酸钙20强”,8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治理,井陉县钙镁产业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875吨、氮氧化物排放1261吨,环境效益明显。”刘国建介绍,全县钙镁产业通过绿色转型,在产能减半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不降反升,年增加纳税1.1亿元,纳税额同比增长51%,实现了“强筋壮骨”。

打通富民“天路”

尽享生态红利

昔日的绿水青山逐步归来,如何让其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井陉县通过打通富民“天路”,把曾经藏在深山的好山好水好景色“串珠成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好生态变成百姓的“金饭碗”。

5月29日,开车行驶在井陉“太行天路”上,群山、村落、梯田尽收眼底,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吕家村是有名的石头村,我这次来不但要住在石头村,还要欣赏这里的实景演出。”来自石家庄市区的游客林清说,每逢假日他最喜欢到井陉游玩,去“石韵小镇”于家村赏石头建筑奇观,到“剧境小镇”吕家村看实景民俗表演,到“陶瓷水镇”南横口村感受千年瓷窑文化……每次都不虚此行。

有着千年历史的井陉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全县有40多个特色传统村落,80多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受制于闭塞交通和环境条件,这些瑰宝一直“沉睡”在太行深处。为充分挖掘古村落、非遗民俗、风景名胜区等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井陉县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一条全长60余公里的“太行天路”,将几十个古村落“串珠成链”,并与其他景区形成了快速交通网,带动特色生态农业、自驾游、民宿、文化体验等多种业态全面发展。

“太行天路”的贯通,为沿线村落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每个周末都有人来旅游,多的时候能到2000人。”吕家村党支部书记吕军说,老百姓在家门口做着旅游生意,以前卖不出去的笨鸡蛋、花椒等土特产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吃着“旅游饭”,百姓的日子过得很红火。

“太行天路”的开通,激活了井陉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仅2019年国庆期间,“太行天路”就为井陉县带来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950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45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河北日报记者任学光)

责任编辑:谭倩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