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区县新闻

赵县王西章镇南寺庄背灯挎鼓擂响着乡村振兴之歌

2022-05-09 10:09:41 来源:赵州发布微信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美丽的赵州桥畔,有这样一队鼓舞艺人,他们身着古代武士服装、头包彩巾、别红缨球、腰扎彩带、身背宫灯,踏着节奏明快的鼓点,和着清晰激昂的韵律,边击鼓边舞蹈,动作腾挪跳跃,鼓镲上下翻飞,鼓声震动数里,优美的舞姿、雄浑的气势渲染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这就是背灯挎鼓,流传于河北赵县王西章镇南寺庄村独具特色的民间鼓体乐舞表演形式,相传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40多年历史,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

作为节日庆典里极具特色的表演项目,南寺庄背灯挎鼓堪称赵州一绝,深受群众欢迎,是赵县鼓舞文化的重要遗存,其表演阵容宏大,造型丰富,艺术精湛。起初表演由一面高1米、直径1.2米的牛皮大鼓领鼓,由16面高约20厘米、直径40厘米的腰挎小鼓附和,钹、铙、锣等青铜打击乐器伴奏,另有16盏自制背灯。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为表演照明而用的自制背灯,从油灯改为蜡烛,又改为电池灯泡,从1面大鼓、16面腰挎小鼓、16盏自制背灯发展为3面、60面、60盏。鼓点动作和表演形式也愈加丰富,有主曲牌鼓点12番、大协牌曲牌1套3节,踩街鼓曲牌1套,金龙闹海、喜鹊登梅、凤凰展翅、大得胜、雀恋窝等鼓点套路纷繁多变、层出不穷,三步躺、四步转、十字步、鼓槌盘头过脑、左右手交替击鼓帮等舞蹈及击鼓动作雄浑豪放、引人入胜。

鼓舞不辍,薪火相传,340多年,历经11代技艺传承,背灯挎鼓伴随着节日庆典、婚寿嫁娶等民俗活动不断发展。鼓之舞之,生命和力量的宣泄无不昭示着古赵州人的自信和昂扬,这个独具特色的乡村艺术带着激越人心的力量慢慢走出街巷,由粗犷的民间鼓乐发展为细腻、雅俗共赏的舞台艺术,一个业余民间艺术演出团体诞生,宏大的阵容、气势磅礴的舞蹈、响雷急雨般的鼓点、热情喜悦的演员,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美轮美奂的视觉和听觉盛宴,自娱自乐的宠儿,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

2006年春节,在赵县第十四届“鸣鼓节”暨首届“鼓王争霸赛”上,南寺庄背灯挎鼓夺得一等奖;2007年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参加石家庄市第四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邀请赛,获“铜鼓王”荣誉称号;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表演引起新华社、中国政府网、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名扬全国,成为赵县一大文化品牌。彩灯盏盏,映照着吉祥与祝福;舞步铿锵,踏动着欢乐与幸福;鼓声阵阵,流淌着豪迈与奔放。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共同记忆,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血脉,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力量与希望的南寺庄村背灯挎鼓,在历史传承中融合起现代文明,激越的声音震动在赵州大地,擂响着乡村振兴之歌。

责任编辑:谭倩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